上观新闻真奇妙!人工智能修复了100年前老北京城视频,看完穿越了( 二 )


上观新闻真奇妙!人工智能修复了100年前老北京城视频,看完穿越了
本文插图
【上观新闻真奇妙!人工智能修复了100年前老北京城视频,看完穿越了】这段影像还闪过了一个镜头 , 是见证历史的白色牌坊“克林德碑” 。 当年 , 京城老百姓对这个名字很“硌硬” , 大家都叫它“石头牌坊” 。
1900年6月2日 , 德国公使克林德在此处被人开枪打死 , 以此事件为导火索最终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和签订《辛丑条约》 。 根据德国要求 , 1901年6月25日 , 清政府在克林德殒命处开工建造一座纪念牌坊并祭祀谢罪 。 直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德国成为战败国 , 这座象征着屈辱的牌坊立刻成为众矢之的 , 于1919年被拆除 。
拆除后 , 主体的散件被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重新组装 , 题头被换成了“公理战胜” , 在1952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 , 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 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
影视作品“修旧如旧”
“历史影像一上色 , 好像拉近了和我们之间的距离 , 看完十分亲切 。 ”大谷表示 , 许多网友和他交流中都谈到这一体会 。 其实 , 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 , 《开国大典》等经过AI和人工修复的献礼片就惊艳了公众 , 许多观众看后热泪盈眶 。
上观新闻真奇妙!人工智能修复了100年前老北京城视频,看完穿越了
本文插图
图片为大谷本人 。
修复版的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目睹三次战役胜利到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 。 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式 , 老片中常见的噪点、色偏、模糊、抖动、划痕等“小伤小痛”得以被批量化修复 。 但是 , 一些老片画面由于损失严重或存在大片污渍 , 人工智能无法通过时间、空间信息“脑补” , 在这种情况下 , 必须依靠有经验的修复专家来完成 。
因此 , 专业修复师对影片《开国大典》进行了修补 , 总共修复了1082个镜头 。 虽然修复历时仅40天 , 但这是600人每天工作20小时之后的结果 。 可见 , 人工智能实际上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劳动 , 人机共同协作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
为高科技装上“指南针”
近年来 , 计算机视觉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大背景下变得流行起来 , 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被挖掘 , 图像处理技术成为最热门的应用之一 。 而深受公众喜爱的是图像修复功能 , 一键修复老照片等App应用 , 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传播潮流 。
大谷告诉采访人员 , AI图像修复有许多神奇的玩法 。 比如人脸生成 , 用新婚夫妇的照片通过AI程序可以制作一张未来孩子的照片;再比如 , 一些人没有童年照片 , 这样的遗憾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弥补 , AI通过对其现有照片的学习和判断 , 生成童年照 。 “你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看看自己变老的样子 。 ”他说 。
许多科学家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注意力机制 。 注意力机制来源于人类的视觉注意力 , 即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处理视觉信息的机制 。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 , 它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 主要功能是减少对无用线索的关注 。
目前 , AI注意力和真正的人类注意力差距仍然很大 。 在科学家们看来 , 在未经充分训练的情况下 , 让AI关注人是容易的 , 但关注某个特定的人是困难的 。 目前来说 , AI注意力机制更接近直觉 , 科学家也在研究增加模型的知识储备 , 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 , 这样AI才能在复杂的图像等语境下运用注意力完成更为复杂的操作 。
人工智能修复 , 为公众呈现了一次遇见古人的时空穿梭之旅 。 然而 , 技术不仅仅是应用工具 。 对于创造和应用技术的人类而言 , 在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下让技术“为我所用” , 才能真正为技术装上“指南针” , 实现人类和科技的促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