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 ,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 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 所以 , 有庙号的皇帝一般都是称"某某祖"或者"某某宗" 。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 , 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 庙号制度被废止 , 等到汉朝的时候才重新启用 。
在读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 那就是有些皇帝被称为"XX帝" , 比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 而有些则被称为"XX祖"或者"XX宗" , 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 这些不同的称呼 , 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呢?
其实 , 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 , 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 弄清楚"谥号"和"庙号"的区别这个问题就基本能弄明白了 。
文章图片
先来说说"谥号"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按照褒贬的情况不同 , 大致上分可以为三类:
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贬恶的有:炀、历、灵等;
属于怜悯的有:哀、怀、愍、悼等 。
从一个人的谥号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平是什么样子的 , 由此可见 ,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贬低之意的恶谥 。
文章图片
谥号起源于周朝 , 而后逐渐发展完备 , 但是到秦朝的时候 , 秦始皇嬴政认为谥号有"子议父 , 臣议君"的嫌疑 , 于是就把这一制度给废除了 , 直到到西汉的时候才恢复 。 而且谥号并不是帝王的专属 , 古代的王侯将相、高官大臣们死后 , 统治阶级都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中肯的评价 , 一般都会用一两个字的称号来体现 , 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 帝王的谥号由当朝的礼官议定 , 臣子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
再来说说"庙号"
文章图片
庙号也可以理解为皇帝在宗庙里的称号 , 按照周礼的"天子七庙"的说法 , 皇家的宗庙之祭祀七代先祖 , 有庙号的皇帝 , 神位会一直被保留在太庙之中 , 而没有庙号的 , 到了一定的时间神位就会被移附在其他庙里 , 例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为了把自己生父的牌位放进太庙 , 但是太庙只能供奉7位皇帝 , 为此嘉靖皇帝差点把朱棣的神位给扔出去 。
文章图片
所以 , 庙号的追加在汉朝到隋朝的这段时间里 , 一直都很慎重 , 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 , 只有功劳大的皇帝才能被追加庙号 , 西汉仅有4位皇帝有庙号 , 东汉也只有3位皇帝有庙号 , 足以见得庙号的重要性 , 但是这种传统到了唐朝以后就被打破了 , 唐朝以后 , 基本每位皇帝都会有庙号 。
由"谥号"到"庙号"的转变
起初 , 帝王的谥号基本都是一个字 , 比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 从唐朝开始 , 谥号的评定就变了味 , 从客观中肯的评价 , 变成了赞颂皇帝的溢美之词 , 而且为了显示帝王的尊贵与特殊 , 开始在谥号上堆砌华丽的辞藻 , 字数也逐渐增多 。
文章图片
比如唐太宗的谥号从最开始的"文皇帝" , 加谥到"文武圣皇帝" , 再加谥到"文武大圣皇帝" , 最后直接加谥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到了明清时期更为夸张 , 明朝皇帝的谥号发展到十七个字 , 清朝皇帝的谥号则多达二十一个字 ,
字数变多以后 , 叫起来也就不那么方便了 。
因此 , 皇帝的谥号在唐朝以后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被使用 , 平时对皇帝的称谓则由"庙号"代替 。
- 【爱历史】满清误我三百年!明朝比清朝还穷困落后明朝真不是满街飞鱼服
- 【爱历史】武则天杀了那么多开国功臣,为什么唯独不敢杀程咬金!
- 【爱历史】武则天为什么杀自己儿子揭秘太子李弘真正死因!
- 【游戏世界】PSG中单Bay:Faker在国际赛上很强,我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回到LCK
- 【就爱时尚】中年女人会不会买“配饰”,看这几点就知道,学会轻松当个时髦精
- 【时尚一点】卡西欧红金大泥与GA700
- 【就爱时尚】马甲套裙内搭白衬衫尽显职场干练与优雅女人味十足的色彩耐看的很呢
- 【就爱时尚】有一种时尚叫作“牛仔半身裙”,显瘦又有气质,随便穿都不会出错
- 【就爱时尚】“自由又透着理性”的阔腿裤,是最好把握的精英女性穿搭了吧?
- 【就爱时尚】李现携手中国模特第一人刘雯,同穿新年红卫衣,男俊女靓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