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四中|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
极目新闻采访人员 狄鑫
视频剪辑 张恒伟
通讯员 舒晓庆 王雯婷
“边哭边看袁老的新闻,难受了一夜,今天一早就买好鲜花来袁爷爷的母校看看。”5月23日早上九点,小雨淅沥,武汉市第四中学的袁隆平雕像前摆满了鲜花,自发前来吊唁的师生、校友、市民络绎不绝。有人拿出写好的诗词轻声念给袁老听;有人轻轻擦干眼角的泪花,望着袁老的雕塑静默不语;还有学生再次走进四中校史馆,坐在袁隆平曾经读书的课桌前,轻抚桌角追寻逝者过往的求学痕迹。
文章插图
1959级校友龚明享:
“见过人挨饿,更懂袁隆平的伟大”
“高产、高产、超高产/圆梦、有为、担当/国家勋章,主席亲颁,国人齐敬仰/西行走好,禾下定能乘凉。”武汉四中1959级校友,今年78岁的龚明享老先生早上7点便出了门,坐了半小时公交来到母校。他站在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前,饱含深情地朗诵自己填写的一首《百字令》。“昨天看到新闻心里特别有感触,夜里花了一个多小时填完这首词,表达我的哀伤。”龚明享说。
【 武汉四中|市民自发到袁隆平母校武汉四中吊唁,78岁老校友含泪填词】据龚老先生介绍,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广水市应山县陈巷区西草店公社的西草店中学任教过两年。“那是一所由破庙改建的乡村中学,条件非常有限,孩子们一天能吃上两餐就很幸福了。”龚老先生回忆,那时候人们常把碎米荠、胡萝卜叶等野菜洗净后,剁碎煮来吃,是穷人填饱肚子的“救命菜,“那时候,水稻平均亩产只有270至280斤,我们都是靠红薯、萝卜来代替粮食作主食。在当时,想靠大米吃饱饭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呀!”
正因为挨过饿,也见过别人挨饿受苦,因此在日后得知袁隆平倾尽一身心血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吃饭难题后,龚老先生的内心钦佩不已:“他太伟大了,作为校友我感到无比自豪。所以今天一定要来送送他,把我写的这首词献给他。”
文章插图
2011级校友李嘉雯:
“因与袁老一面之缘,我成了科学老师”
“袁老,我来看您了,您一路走好!”一名眼里噙着泪花,手捧白菊的女生,在袁隆平雕像前深鞠一躬。一语说完,只留下止不住的抽噎。她叫李嘉雯,2014年毕业于武汉四中。
“我是在母校110周年校庆时,在会场的跑道边与袁爷爷有过一面之缘。”李嘉雯回忆,当时这位有些“消瘦”的老人虽然步伐缓慢,但面目慈爱,他一边走一边与周围的同学打招呼。“印象中袁爷爷虽然一身荣耀,却特别谦虚、平易近人,感觉这就是人民科学家该有的样子。”李嘉雯说。
初二的一面之缘,成了李嘉雯成长的助推器。“后来我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钻研课题遇到困难我就用袁老的经历鼓励自己。”高考后,李嘉雯顺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当初入校时是被地理科学专业录取,就是因为喜欢生物,和对偶像袁隆平爷爷的向往,于是中途换了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也是与小麦相关。”
硕士毕业后,李嘉雯回到武汉成了育才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她说:“希望我也能像偶像袁隆平影响我那样,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热爱科学,立志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019级在校生:
“学习锻炼两不误,高三的我们也要科学报国”
“九州大地丰收节,故田垄道音尘绝。音尘绝,世人难忘,万代功业。”23日上午,武汉四中高三7班的十多名同学自发集结,前往学校校史馆和袁隆平雕像前缅怀悼念。胡新杰同学还带来了头一天写好的小诗。“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看着碗里的饭就想到袁爷爷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是他让我们中国人不再挨饿,我想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对他的敬仰。”胡新杰说。
文章插图
该班一行人在语文老师黄谦的陪伴下再次走进校史馆,重温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武汉的青春岁月,更上了一节不同于以往,关于理想与奋斗的人文课。刘正阳同学面对袁隆平的雕像深情地说:“袁隆平爷爷,您80岁时曾说,自己是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我作为高三的学生,想向您学习,学习您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平时也多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这样以后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 纪念钞|预约奥运币贺岁币的市民注意啦!3月1日起可兑换或查询
- 好做|晒武汉3口之家午餐,好吃又好做,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初评|武汉48人入围!这项工艺美术活动初评名单公示
- 腐竹|武汉母子俩午餐晒圈火了,不剩菜不浪费,网友:妈妈做的菜就是香
- 永定河|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市民家门口就能欣赏“花海中的遗址”
- 永定河|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邀市民体验“花海中的遗址”
- 石景山将建净德寺遗址公园,邀市民体验“花海中的遗址”
-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珞珈文库揭牌
- 俞伯牙|武汉重要文化地标区域改造升级,琴台艺术区“知音”气质更浓
- 黑木耳|武汉夫妻俩午餐,一荤一素一汤不足20元,家人爱吃从不剩菜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