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二 )


其次就是釉面的差距,清朝追求的是纯色,所以清朝的瓷器的釉面多是纯净的,以纯色为主,彩釉也多是单一色彩,所以在视觉上就给人以震撼,单一的色彩并不是传递了单一的信息,而是看出在这釉面的制作过程中,工匠的用心和谨慎。
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文章插图
对比清朝的珐琅彩的釉面,民国时期的瓷器在视觉上就给人单薄的感觉,纯色的瓷器上也会有杂色。对比之下,清朝时期的珐琅彩更具艺术气息,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文化底蕴,清三代的珐琅彩瓷都更胜一筹。
3、珐琅彩瓷的绘画艺术
清朝皇帝对于珐琅彩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皇帝对于珐琅彩的痴迷程度是常人不能及的,康熙皇帝喜欢多种色彩勾勒的瓷器,所以在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多是绘有花卉的,外表十分华丽,用色上多样且大胆,但这期间的陶瓷少有鸟类的出现。康熙皇帝的珐琅瓷器都会在瓷器的外底留下款识,这也成为辨别年代的重要依据。
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文章插图
雍正皇帝也十分注重珐琅彩的生产,在雍正年间被赏赐的大臣家中都会陈列一些珐琅彩,这足以可见珐琅彩当时的地位。此时的珐琅彩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便是在瓷器的外表面的绘画,除了花卉的绘制之外,还会请专门的书法家写上诗词。
当时烧制一个成型的珐琅彩需要多重工序,从挑选材料、绘画、写字、上色等等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雍正时期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图案的绘制有着明显的不同,雍正时期多是在釉面上直接作画,所以这期间的瓷器多是以白色为底。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增加了更多的花卉与山水,除此之外,人物也成为瓷器上的装饰之一,且不喜白底,所以瓷器外表面的图案多是紧密的,器底有款识。简单对比可以明显区分出清朝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朝的珐琅彩,在绘画艺术和侧重点都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收藏有着参考的意义。
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文章插图
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这是中西方古代智慧的交融,也是新事物产生最多的时期,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珐琅彩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这种用新颖的手法将各种图案绘制在瓷胎上,这是珐琅技术的创新也是瓷器发展史上的创新。
珐琅彩瓷的身上蕴含着多种元素,使得它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注意,搭配其富有中国色彩的外表,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复杂,要求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从瓷胎到成型紧密结合,色泽既不张扬也不低闷,一丝一毫都是恰到好处。
清朝时期的珐琅彩根据皇帝的喜好,多是以山水花草等自然景观为主,往往会有传统诗词衬托,种种细节使得珐琅彩瓷成为艺术品,如今在各大博物馆内都有陈列,成为参观的主角!
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文章插图
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多种元素的融合才促成了如今的文化景象,在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的社会中,珐琅彩作为代表作之一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乾隆以后,珐琅彩瓷出现了断崖式的变化,因为做工的复杂与原料的稀少,现存世的珐琅彩瓷的数量少之又少,这使珐琅彩瓷的收藏价值与日俱增,保护传统技艺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工艺|珐琅瓷器——不张扬不低闷,中国传统制作工艺与西方材料的融合
文章插图
四、总结
珐琅彩瓷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这是智慧交融的象征,也是时代的印记,珐琅彩瓷的物件多是小巧型的,这更体现了工匠们的技术之高超,在中国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陶瓷的身影一直存在,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发生变化,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艺术品,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的文化在这个快餐为主的时代似乎受到忽略。将历史上繁荣的景象重现,将传世的绝代精品搬到荧幕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保护传统文化与技术的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
1、《珐琅彩瓷特展》
2、《浅谈清康雍乾防狼彩瓷器》
3、《传承珐琅彩 守艺中国瓷》
4、《当代色底珐琅彩陶瓷工艺美术品创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