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

引言
众所周知 , 周人行分封之制 。 在西周时期 , 周王室分封大量同姓、异姓子弟到地方封国 , “以藩屏周” 。 其中异姓诸侯国暂且不论 , 被分封到地方的绝大多数同姓诸侯都被认为是周王室的分支 , 例如史书所记载的“文之昭”“武之穆”和“周公之胤” , 均指明了姬姓宗族的王族渊源 。 特别是考虑到周人除了分封在外的诸侯国 , 在王畿地区也保留了数量可观的、同样源出王室的姬姓世家宗族 , 那么探究这两类同宗同源却境遇不同的宗族背后的亲缘关系 , 或许正是深入了解西周时期分封制以及宗族分化问题的钥匙 。
一、同姓诸侯国的畿内亲族关系考
【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
文章图片
西周时期的周人贵族经常在青铜器铭文中致意家族先祖 , 系统考察诸侯国地区的此类青铜器铭文 , 时常能逐步复原出某个诸侯国家族的基本宗族关系 。 这种对于西周王室宗族分支之血缘关系的揭示 , 将促使我们深入认识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实行方式 ,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 。
此处笔者选取了金文材料较为丰富的六个西周时期的同姓诸侯国 , 通过对这些诸侯国所出青铜器铭文中所记载的家族关系进行考证 , 以此揭示这些诸侯国和西周时期王畿地区的同姓世家宗族之间的宗亲关系 。 考虑到前人对文中使用的不少材料已有相当丰富的探讨 , 笔者的意图在于罗列和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 以此对西周时期的王室宗族分化状况进行系统分析 , 并就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西周社会、政治史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
(一)周公家族和鲁国、邢国
【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
文章图片
传统观点认为周公在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开创了周代的分封制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的说法:“周公弟二叔之不咸 , 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考察与周公有直接亲属关系的诸侯国 ,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鲁国和邢国 。 在鲁、邢二国以外 , 西周时期还有一些将周公视为祖先的家族 , 例如族氏名为“胙(柞)”“祭”和“凡”的宗族 , 他们却仍只是生活在王畿地区的宗族 。 这些家族都被称为“周公之胤” 。 这表明周公家族在西周时期不断地分化出诸多支裔 , 他们有的作为周公家族的分支生活在王畿地区 , 有的则被派遣到地方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 。
(二)召公家族和燕国
【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史记》认为被分封在燕国的封君是“召公” , 但对照出土文献的记载 , 《史记》的说法未见得准确 。 近年在山西大河口霸国墓地出土了几件青铜器 , 其中有一件燕国国君的器物《燕侯旨卣》 , 其铭文作“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 , 这表明霸国这个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西周小邦曾一度与姬姓燕国有婚姻上的往来 。 早些年在北京出土了记录西周早期觐见礼仪的《燕侯旨鼎》(2628) , 做器人“燕侯旨”正是此处霸国墓地这件卣器的做器者 。
【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
文章图片
“燕侯旨”为燕国分封后的第二代国君 , 还是西周早期重臣召公的直系后裔;《燕侯旨卣》铭文中则又明确提到 , 这件器物是“燕侯旨”为一位称名为“姑妹”的女性所做的祭器 。 结合已知的几件与燕国早期家族历史有关系的器物铭文 , 便有可能对这一时期燕召家族的情况进行一番梳理 。
(三)毕氏和楷国
关于毕氏和楷国的关系最初由李学勤先生根据《献簋》(4205)铭文得以揭示:“献系楷伯之臣 , 而自称'在毕公家’ , 推想楷伯可能是毕公别子 , 分封于楷 。 这样一来楷国源自西周时期毕氏的事实就很清楚了 , 文中提到周之世家“派自己的别子为诸侯”的说法也相当准确 。 唯独笔者对于楷侯诸器出现在黎国墓地的现象有不同的理解 。 笔者认可毕公灭黎尔后分封在黎地的说法 , 但是“黎”“楷”两国名的关系应该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或者和“曾”称“随”的情况相类 , 这意味着同一个诸侯国可以同时有两个国名 , 其中一个是初封时已有的族氏名 。
【爱历史】从西周同姓诸侯国看周王室的宗族分化
文章图片
另一个则是随着诸侯国在当地的发展“以地为氏”得来的国名;或者可以模拟西周时期“噩”国的情况 , 西周晚期噩侯御方叛乱 , 周王室平叛之后在噩国故地附近分封了姜姓南申国 , 但与此同时原先“噩”国的宗族仍在当地继续留存 。 结合楷国和黎国的关系 , 后一种情况可能更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