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 因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了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楷模、革命烈士焦裕禄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 焦裕禄是在1962年被调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的 , 在那个时间点的8年之前 , 也就是1954年 , 兰考县还是兰封县、考城县两个县 , 1954年6月兰封县和考城县的西部合并 , 以两县首字得名“兰考县” 。
【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文章图片
兰考县地图
考城县最早是周朝时的采邑 , 春秋时为戴国 。 《左传》所记载的:“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秋 , 宋、卫、蔡伐戴是也”中的“戴” , 指的就是这里 。
这里在秦朝是谷县 , 秦汉交替之际 , 因为连年遭遇兵燹 , 改为“菑县” 。 “菑”是初耕的田地、开荒之意 。
东汉的第三任皇帝章帝刘炟是个很迷信、在文字上很讲究忌讳的人 , 他东巡时经过菑县 , 认为“菑”字寓意不好 , 就下令改为“考城”县 , 取“嘉皇灵之顾 , 赐越有光 , 列考武皇”之意 , 大意就是说:得益于先皇英灵的眷顾 , 荣耀应归于历代武功显赫的先皇 , 以此取嘉名 。
【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文章图片
康熙考城县域图
考城县在三国至隋朝之间 , 虽有撤废或者更名 , 但不久即复置 , 到1954年之前一直存世 。
考城县名使用虽然比较稳固 , 但是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归属中却变动比较频繁 。 特别是在省、府版图已经极为接近于今天的清朝 , 考城县却在两个府之间反复进行了调整 ,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
清初 , 承明制 , 考城县属河南归德府睢州 , 雍正末 , 考城县属归德府 。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 考城县划归卫辉府 , 光绪元年(1875年) , 考城县又从卫辉府划回归德府 , 此后直至清末未变 。
那么为何考城县要在归德府和卫辉府之间划来划去呢?
这是因为黄河频繁改道、考城不断迁治造成的 。
【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文章图片
明朝的考城县位置示意图
考城县在清初属归德府 , 县城最早在黄河以南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县城被黄河淹没 , 管河总督阿桂以考城南岸的七里(不是距离单位 , 是行政区划单位 , 一里大约110户)也陷于河 , 奏请将这一片土地改属睢州 , 同时割仪封县河北岸的十里属考城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 考城县治也移至黄河之北 , 这样一来 , 考城县就成为黄河以北的县 。 和开封府封丘县、阳武县一样 , 都是县域位于黄河以北 , 但管理它们的府城却在黄河以南的县 。
因为开封、归德两府需要隔河管理三县 , 统辖不便 , 而三县又紧临黄河 , 是黄河防汛最为要害之地 。 特别是考城县 , 与山东、直隶接壤 , 黄河防汛还极为紧要 , 且处于黄河南北摆动直冲之地 , 多次被黄河冲决 , 归德府隔河管理十分不便 。
【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文章图片
清朝嘉庆年间的考城县 , 属卫辉府
鉴于这种情况“上以河道间阻 , 不便管辖” , 于是将考城县划入位于黄河以北的卫辉府 , 开封府的封丘县、阳武县则划入同样位于黄河以北的怀庆府 。
这样的格局保持了没有多长时间 , 90多年后的咸丰五年(1855年) , 黄河在铜瓦厢决口 , 由原来的向东南流入东海 , 变成了向东北注入渤海 , 考城县的位置又变成了黄河以南 , 与卫辉府成了隔河相望 。
因为有了乾隆年间在两府之间划转的经历 , 河南省的官员和考城县的民众又要求把考城县划归黄河之南的府管理 。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七日 , 河南巡抚钱鼎铭向皇帝上奏:
窃照卫辉府属之考城县原隶归德府属 。 自乾隆四十八年 , 因兰阳李六口坝工合龙 , 将该县城池移建黄河北岸 , 改隶卫辉府管辖 。 ……洎咸丰五年铜瓦镶(厢)决口 , 黄河改道北流 , 考城转居河之东南 , 距卫郡二百四十里 , 相隔太远 。 该府势难遥顾 , 而府院考试士子自县赴郡应由封丘、长垣等县境绕道渡河 , 偶遇风狂河冻 , 往往贻误场期 , 以致应试者逐渐稀少 。 且解勘命盗等犯及递送文报 , 往返河干 , 时多阻滞 。
【爱历史】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文章图片
清末的河南省地图 , 考城县又回归归德府管理
钱鼎铭的奏折中除了提到考城县与卫辉府城距离遥远之外 , 还另举了考生到府城考试 , 需要由封丘、长垣县绕道渡河 , 容易贻误考试 , 以及在捉拿盗匪、传送文书方面均不畅通等理由 , 需要再把考城划回归德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