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剑在我国武术运动中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兵器,不仅啸舞于纤纤武夫之手,就是那些文人学者也多喜用它习武健身。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其实剑与文人是大有渊源的。古代文人与剑的关系非同寻常。
他们爱剑,也乐意把剑与书相提并论。
即使是落拓书生,也说是“书剑飘零”;即使是隐居深山,也会吟什么“满天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文章插图
古代文人对剑为什么如此青睐呢?剑,通常又称之为宝剑,曾是代表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随身饰物,据《初学记》记载:古代天子、诸侯、大夫都能带剑,而奴隶(“隶人”)不得带剑。
平民(“庶人”)有事方得带剑,早自春秋战国以来,情况就是这样了。文人作为“士”的一部分,虽则是庶人,能带剑总还是一种权力和光荣。
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当初为布衣时,穷困潦倒,却爱带剑上街,这就招来了众人的讽辱。
甚至有人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多亏韩信克制了愤怒,忍受了“胯下之辱”,才没有扩大事态。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文章插图
这也反证了剑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身份低贱的人,是不可随便带它的。文人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和些许自尊,也乐意带剑招摇过市。
表面看,书生佩剑,显得风流倜傥,但从实质上讲,这是文人可怜的那么一点“虚荣心”在作怪。
因此,历史上所谓的“冯骓弹铗作歌”和“延陵子挂剑”的故事,充其量,是借剑为媒介物,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特别是文人的心态。
文人爱剑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剑是一种兵器,是“尚武”的标志。
我国古代文人主要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孔子的话一向视为金科玉律。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因此,即使是一介书生,也多少要象征性地懂一点武术和兵法,以示尚文尚武。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文章插图
何况在古代那种社会中,文人有点武艺,也是保护尊严、自卫防身的需要。
作为文人的武器,从使用价值看,长枪、长矛、大刀,实有诸多不便,也有损斯文,只有短刀和宝剑比较方便,但持剑与操刀,仍有较大区别。
有人分析过,“剑走轻灵,潇洒飘逸,刀显勇猛,凌厉老练”。
既然如此,无论是炫耀“武术”,还是为了实际使用,文人自然更宜佩剑,因为文人毕竟姓“文”。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文章插图
第三,文人爱剑,除了剑有装饰作用、使用价值外,还因为它是一种文娱体育器具。
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自然是种情绪的渲泄,但显然不是与人争斗于战场,也不是表现于朝市,当是舞于空闲之地。
文人读书之余,慷慨激昂也好,解闷去烦也好,走步舞剑,实际上还是锻炼筋骨,活跃身心,有时更把舞剑作为应景的文娱活动。
作为一种表演,舞剑显得刚柔相济,比起其它兵器的竞技项目,它具有更大的观赏审美价值。
初学记|为什么古代文人都喜欢大宝剑?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文章插图
文人佩剑现象,考之史实,约消失于宋末元初。
原因很复杂,主要的是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机制日益老化,而统治阶级又沉湎于奢侈腐化的生活,社会心理崇尚柔顺,尚武精神开始式微。
蒙族称雄欧亚,民族矛盾和封建专制增强,文人们已失去了佩剑的权利、机会和兴趣。清初,满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和专制再次加剧,文人佩剑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文人爱剑作为文化心理,远远没有消失。
直到今天,在语文习惯上,“书剑”依旧并称,文人身上也一样有仗剑天涯的气质。
—完—
作者/文史古今编辑/文史古今校阅/文史古今
码字不易、亲爱的朋友
给个、点赞、评论、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