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国 “太极大师”对战搏击爱好者,如何评判“到底谁厉害”?

近日 , 在山东淄博一场民间搏击比赛中 , “浑元形意太极掌门”马保国被搏击爱好者王庆民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KO倒地 , 引发舆论热议 。 从2017年退役拳手徐晓东KO“雷公太极”创始人魏雷至今 , 围绕传统武术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 , 公众感兴趣的焦点永远是:传统武术究竟有多厉害?
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往往使人们忘却很多更为重要的问题 。 在“有多厉害”的答案面前 , 程序被抛在了一边 , 这种民间擂台有否向主管部门报备?安全保护是否到位?赛制安排是否科学?如果答案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 那这种比武和街头约架又有何区别?遗憾的是 , 很多人只顾着起哄寻求一个答案 , 用声浪推着当事人往前走 , 却全然不顾活动的合法合规与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
马保国 “太极大师”对战搏击爱好者,如何评判“到底谁厉害”?
文章插图
马保国一开场即被对手连续击倒 。
近期的典型案例便是 , 徐晓东前往郑州“约战”武僧一龙 。 这场所谓的“约战”源于徐晓东多次要对一龙打假 , 而一龙则在直播中喊话:“那个叫什么徐什么东的 , 你也来郑州 , 我就在郑州 , 在外面吹牛吹得一塌糊涂 , 连面都不敢见一次……”正因如此 , 徐晓东才前往郑州“约战” 。 这事谈不上什么武学切磋 , 就是个人意气口舌之争 , 好在当地警方及时介入 , 没有闹出更大是非 。
此次马保国被KO的民间赛事虽然比徐晓东的私下约架要正规一些 , 但却同样呈现出程序或逻辑被忽视的问题 。 对竞技体育运动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 年龄、力量对竞技状态的影响极大 , 尤其是对于一些极其依靠爆发力和力量的项目而言 。 在搏击、举重等项目中 , 体重就是划分比赛对手的重要标准 。 然而在这次擂台比武中 , 年龄和体重两个关键因素未被纳入赛事组织的考量 。 年近七旬的马保国的对手是一名小他十几岁的搏击爱好者 , 而从现场视频看 , 两人在体重方面也有着显著差距 。 尽管赛前有医生检查 , 但允许七旬老者参与高强度的暴力对抗 , 若真的有了生命危险 , 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看客对年龄和体重两项关键因素的忽视 , 可能与武侠类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关 。 在这些文艺作品塑造的武侠世界中 , 年龄、重力、气象等都不是问题 , 传统武术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神秘色彩 , 建构了一个想象中的武林江湖 , 并收获了一大批爱好者 。 在各方的合意中 , 尤其是在一些“大师”的自我吹嘘下 , 传统武术的神圣性逐渐形成 , 以至于造成了如今现实世界中的尴尬 。
【马保国 “太极大师”对战搏击爱好者,如何评判“到底谁厉害”?】然而事实上 ,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极不相同 。 有专业人士分析 , 传统武术讲究势和艺术美感 , 以健体强身为主 , 而现代搏击讲究力量与速度结合 , 以打倒对手为核心目标 。 两者的不同侧重使其无法在同一时空下依据不同标准进行评判 。 当然 , 看客的疑问还集中于传统武术的实战性 , 即“有多厉害”的问题 。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武侠小说中的文学性描绘和一些“大师”所称的神功是否属实 。 对于这一点 ,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许有助于大众思考 , 实证主义话语下 , 对客观事实“只问是什么 , 不问应当是什么” , 由此发展出一条“可重复性”原则 , 若某种描述可重复实现则其大概率客观存在 。 这一认识社会的视角应该也适用于武术“到底有多厉害”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