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中新网承德5月14日电 (张桂芹 于洋 杨燕)5月14日是罗哲文先生逝世9周年纪念日,5月10日—13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古建美中华魂”——中国古建筑文化匠心传承公益行动遗产地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承德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积极探讨新时期文化遗产地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和发展路径,以便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使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专家实地调研 罗哲文基金会供图此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营造技艺”为主题,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走进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感受古建文化,收集一手资料和情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以学术研讨会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为保护中国文物、传承古建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言献策。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专家学者在避暑山庄调研 罗哲文基金会供图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顾问郑欣淼表示,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罗先生的一个致敬和怀念,也是对他所努力,一生所追求、所奉行的对中国古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这么一种热爱、一种保护的赤子之心。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物,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知识,要结合历史不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建筑,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同时也去更好地保护中国文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认为,在深度探讨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时,必须要把遗产地的相关因素,比如政府的支持、遗产地周围居民的族群、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和社区的概念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等考虑进去,并且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专家学者在避暑山庄实地调研 罗哲文基金会供图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韩扬,在《建筑遗产与景区建设》主旨发言中就5A景区的创立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说,“景区与遗产不同,遗产可以是构成景区的文化元素,但它不是景区,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资源,不可再生,而景区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生活的需求建设和完善,遗产不允许打造,景区可以打造,且在任何景区建设中,涉及建筑遗产的展示利用的时候,必须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不能随意破坏建筑遗产。”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世界遗产版主编齐欣站在媒体的角度,对文化遗产传播因社会发展、科技提升变化进行了深度阐释。他表示,新时期文化遗产在社会中代表的先行作用已经开始泛化、并轨和分离。对文化遗产进入社会环境后产生的踪迹与规律、公共体系以及在中文语境下的特殊性的研究,是现阶段媒体正在做的事情。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专家学者在承德调研 罗哲文基金会供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匠心传承和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方式、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与科技支持到承德遗产地的具体保护与传承、遗产保护与时代发展关系等方面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共同探索新时期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方式方法,解锁和挖掘古建筑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完)
文化遗产|全国专家学者走进承德感受古建文化 探讨遗产地保护
文章插图
【编辑:梁静】 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