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坝|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阳坝|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文章插图
陇南康县,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带、秦巴山区南麓,森林覆盖率近70%,是甘肃境内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
康县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形态、民俗风情、地域物产,乃至情感认同上,都属于秦巴山区,从地理风貌上被细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让康县极为丰盈的物产由南向北渐变,让康县赢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等美誉,其中康县黑木耳在2008年更是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
具有地域特色的“三层楼”面茶、康南“十大碗”、豆花(苞谷)珍珍、粉鱼、腊猪腿炖萝卜干等近百种地道小吃,会让每一个来康县的游客陷入甜蜜的忧愁,到底品尝了哪些风味,才不枉来康县一遭?
正所谓“康南豆花面、康中土黄酒、康北罐罐茶”,品尝了它们,也就了解了康县人代代传承的情感基因。

阳坝|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文章插图
康中土黄酒
康中土黄酒
很奇怪,在温润的康南,盛行的却是清洌辛辣的“二脑壳”,近乎低度白酒。在阳坝喝到的“二脑壳”酒,粮食的香味虽然很浓,但有明显的曲子味,需要用炉子或火盆温热方能饮用。
按照阳坝人的解释,它之所以叫作“二脑壳”,是因为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的缘故。
康县阳坝人说“二脑壳”时的发音,从当地人近似的四川方言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无论其名称、发音、酿制和饮用方式,都带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征。
阳坝|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而你转道到康中的一些山区,却发现这里流行着一种甜香的土黄酒,酒色清亮、酒香浓郁,入口柔绵、甘美,味微苦而回甘。
原来这种土黄酒是用曲药做引子、经两次发酵而成,先要把煮熟的麦子或玉米高粱等放在竹筐里,再撒上曲药(即一种由白头翁、防风、六月寒、木通、荜莲草、乌药等混合发酵制成的粉面)搅匀,用布料盖严,三四天后发酵完成,酒香四溢,再装进土烧的陶缸里,用黄泥密封口,发酵七七四十九天,去泥封,将酒醅舀入瓷罐等容器中,文火煮沸饮用。
更有夸张的是,有酿酒师傅把酒入窑三五年酿造而成,这便是黄酒中的极品,酒精度高,易醉人。
这种土黄酒十分亲近普通大众,在青山绿水的乡村,你不会想到,有着数量庞大的拥趸。因为有这样一种让日子变得香甜的黄酒,渐渐地,他们的笑容也变得温暖起来。
随着康县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康中的土黄酒已在市面上罐装销售,成为抢手货。

阳坝|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
文章插图
康北罐罐茶
康北罐罐茶
康北的罐罐茶(面茶),在康县美食当执牛耳。
康县北部属于阴湿性森林气候地域,这就需要温暖的饮食,特别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早餐,面茶因此应运而生。
有喜欢的它的人谓之:“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有种推测,康县面茶应是邻近的陕西略阳从茶马古道承袭而来,因为略阳古代为白马氐族的东境地,这些部族以食牛羊肉为主,过着游牧生活,罐罐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就可熬茶解渴充饥,有易消化耐饥作用,所以备受青睐,最终演变成现在的面茶。
罐罐茶可谓:忙时也喝、闲时也喝、烦躁时也喝、欢喜时也喝,饿了喝、饱也喝,渴了喝、不渴也喝,似乎生活中总离不开它。
黏土烧制的茶罐,一大一小,大的里面按照比例加入了花椒叶、葱皮、生姜片、茴香等调料,然后加入清水和油泼的面粉搅拌成面汤,待文火煮沸,小的茶罐是用来煮茶水的,大叶粗茶在清油里炒过,一是锁住茶味让其慢慢煮出,二是通过炒制让茶叶的营养物质充分分解。
两个罐子在火上慢慢煮沸,然后将土豆和核桃仁分别切成丁,在火上用大油炒至酥脆。然后将土鸡蛋打在碗里,放上花椒面、食盐充分搅拌后,倒入烧熟的清油里炸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蛋一片金黄,成块但不分离,成团却不厚腻,待这些东西都准备好,茶罐里的茶水和面汤汁也就煮好了,这时把小茶罐里的茶水重新倒在大茶罐里,充分搅拌,慢慢煮沸,最后把盛在碗里的土豆丁、核桃仁和鸡蛋花调进来。土豆丁大部分开始下沉,沉在了碗底,鸡蛋花只露出一小部分在表面,而核桃仁则漂浮在表层,这就是“三层楼”——地地道道的康北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