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盛大的航海事件,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它的传说,说是流传千古也不过分。可是,若是翻开官方修编的史书,却会发现,里边对于郑和是十分排斥的。为何创下了如此功绩的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呢?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朱棣被言官骂,也影响了郑和
首先,这和明代关于郑和下西洋两次被官方叫停,还公布了停航法令有关。当时,郑和在六下西洋以后,因为与之相关的朝贡贸易对大明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让大明穷得叮当响。于是,大明牛气哄哄怼天怼地的言官不愿意了,他们开始给朱棣施加压力。朱棣本是不乐意的,毕竟郑和下西洋原本就是他宣扬自己能力的面子工程,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大明皇宫中的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突然遭遇雷击。并且,遭遇雷击以后,一场大火将三座标志性的大殿烧得只剩灰烬。这在信奉鬼神之说的古代,对朱棣来说几乎是致命一击,言官纷纷开始上书怼朱棣说是上天对他不施仁政的惩罚。群情汹汹之下,朱棣只好下了罪己诏,说''不便于民及诸不急之务者,悉皆停止'',说要停止一些事务,暂缓民困。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其中,就有郑和下西洋。史书明确记载了朱棣要停止一切外出买办事务,如麝香、生铜、黄丝等,还停止铸造铜钱;也不派人到大明的藩属国买马了,甚至前往藩属国的船只都停止了,意在停止一切劳民伤财的活动。朱棣想要用这样的行动,来向上天表示自己施仁政的诚意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连朱棣都因为郑和下西洋事件,被言官骂,何况是主要负责人郑和呢?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当时郑和的处境,被骂什么的估计也只是皮毛,毕竟郑和下西洋在给大明经济造成损伤后,最直接的受害者除了百姓外,还有大明需要朝廷财政发俸禄的文武百官。当时,百官因此领不到薪水,只能靠领没用的香木倒卖换钱,这样一来,谁还会对郑和有好印象?而大明官方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史家和后世的史家,所以才对他十分排斥。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明代两次停航法令影响了郑和在后世的声名
其次,就是大明在朱棣死后,曾由政府官方发布两次停航法令,这也影响了郑和在后世的声名。朱棣去世后,明仁宗很快就开始了为他亲爹擦屁股的行为,刚登基就全盘否定了朱棣的各种政策,而下西洋活动首当其冲,明仁宗以诏书的形式颁发了停航法令:''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皆停止......诸蕃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梢人等各放宁家。各处修造下蕃海船,悉皆停止。''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1433年,随着郑和在古里去世,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彻底落幕。王景弘将郑和的遗物一起带回了故土,而远洋船队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并永远停泊在那里。停航法令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诏书的形式颁布。诏书如下:''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而大明出海的船队,一直到了宣德十年,才再次远洋出海,很快也被禁止。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仅仅二十年间,帝国的龙江造船厂已经不复当年的景况,甚至连当年宝船的尺度都无从记起 。再过二十年,成化皇帝也曾动起过出洋的念头,但由于兵部尚书刘大夏将皇家档案库中的航海档案予以隐匿,只好作罢。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
文章插图
史书中关于郑和仅有的记载
而史书中关于郑和的记载,读来让人十分的伤感。《明史》中关于郑和的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资亦不赀。政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可见,关于郑和的记载非常的少不说,更是直接说明郑和下西洋让中国花费巨大,说明了对郑和的态度十分一般。
郑和下西洋流传千古,为何郑和却被正史排斥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