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君一梦为民,为梦想?,是什么让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变法?为国( 二 )


宋太祖时期就开始的崇文抑武的风尚 , 大兴科举 , 文官治国 , 到了宋仁宗时期达到了顶峰 。 原本宋仁宗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是遵循祖制度 , 但因为一次科举中 , 有一人殿试没过 , 一气之下投奔了夏朝 , 这件事让宋仁宗很是恼火 , 也感觉非常害怕 。
渡君一梦为民,为梦想?,是什么让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变法?为国
文章图片
为了防止北宋的人才流向辽、夏等敌对国家 , 宋仁宗降低了录取门槛 , 增加了大量官职 。 大批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 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发展 。 但同时 , 由于复杂的官员结构 , 大批官员的俸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除去文官外 , 虽然宋朝崇文抑武 , 但并不代表国家不养兵 。 相反 , 为了有足够的士兵对抗外敌的入侵 , 宋朝的士兵数量不断地增长着 。 作奸犯科的罪犯、没有田地无以为生的农民等 , 都会投到军营中 。 在宋仁宗眼里 , 多一个士兵 , 就多一份对抗敌国的力量 。 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 , 同样造成了很大的开支 。
除去官兵们的花销 , 每年西夏只进贡少量的牛马 , 但北宋却回赠大量金银珠宝 , 每次打败仗时 , 赔给敌国无数的真金白银 。
渡君一梦为民,为梦想?,是什么让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变法?为国
文章图片
以上一系列的花销 , 导致宋朝经济急转直下 , 好在宋朝经商为主 , 尤其从宋太宗时期就开始的经济发展 , 使得宋朝经济相对富足 , 但到了宋仁宗时期 , 也就仅仅能保持收支平衡 。 为个人理想变法
1.思想抱负
我所熟知的历代文人墨客都有着自己的远大理想 , 都有着自己的情怀 。 王安石作为一位从小饱读诗书的文人 , 应该也是从小就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 。 46岁的王安石才进京面见宋神宗 , 那经历了46年的基层生活 , 王安石一定深深地知道宋朝百姓的疾苦 , 也一定深深地了解到宋朝政治的混乱 。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王安石或许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局势 , 也可以说对于变法 , 他早就开始谋划了 , 又或许在于朋友交谈时讨论过有关变法的一些内容 , 这也让宋神宗经别人之口认识了王安石 。
作为“庆历新政”主持人的范仲淹虽然最后以失败收尾 , 但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 。 我猜 , 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或许也了解过范仲淹的变法 , 或许也会受范仲淹的影响 , 将忧国忧民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 , 哪怕被贬到其他地方 , 依旧放不下自己的理想 。
古代的文人大都有傲骨 , 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可以孑然一身 , 不畏生死 。 王安石亦是如此 。 王安石入京为官的经历可谓一大笑谈 。 拒不奉旨入京 , 宣读圣旨的人将圣旨放在桌子上 , 王安石也要追上还给他 。 《宋史》中记载 , “先是 , 馆阁之命屡下 , 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 , 恨不识其面 , 朝廷每欲畀以美官 , 惟患其不就也 。 以母忧去 , 终英宗世 , 召不起 。 ”
可见王安石不想入京当一个没什么作为的官 。 在一方为官可以造福一方百姓 , 但入京为官可能既不能实现心中理想 , 也不能帮助到百姓 , 所以王安石几次拒绝 , 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将变法当成了自己的追求 。
渡君一梦为民,为梦想?,是什么让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变法?为国
文章图片
果然 , 宋神宗了解到王安石之后 , 就下旨令王安石入京为官 。 这次入京为官 , 是王安石的一个机会 , 一个施展拳脚 , 实现梦想的机会 。 所以 , 王安石这次没有拒绝 , 将信中所有关于变法的内容全都告诉了宋神宗 。
根据《答司马谏议书》中记载 , 见到宋神宗后 , 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 , 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 ”
2.皇帝的赏识
前面提到过王安石以一人之力 , 对抗着北宋所有的旧官僚制度以及地主阶级 , 但王安石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 他身后还有一个人——宋神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