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做讨好型人格( 二 )


比如我会确认他们的感受:「谢谢你告诉我你对我的真实感受,我想知道「不能信任」对于你来说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或者 「你现在不能信任我,却又置身于我们的咨询关系中,这让你感觉怎么样?」,或者引导他们回答:「如果不能信任我,那是什么力量在推着你回到你我共建的咨访关系呢?」。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和对方共同面对真实情绪的时候才有了进入内心的入口,咨询得以深化,真正的安全感也有可能被感知到。
与此不同,在中国文化背景里面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比例的来访者,他们会在咨询中不表达那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或不适的情绪,甚至是那些完全不针对我,只是他们认为不够美好礼貌得体的情绪。尤其在处理复杂且极具伤害力的过往情绪体验时,我需要特别停顿一下,澄清对方的情绪,我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说你感觉挺好的,但你的眼神流露出伤感,身体也蜷缩起来,此时此刻看上去给我的感觉更多是觉得没有希望,或者没有力量。我的观察准确吗?你是真的感觉挺好的吗?」或者会说:「这是你真实的感受还是你觉得我希望你有的感受?」
无可否认,咨询关系很难平等,在咨询工作开始的时候,来访者会无意识的将咨询师看作是更有权威的一方,而面对权威,那些个人主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的挑战权威,他们对于权威的恐惧感更少;而集体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逃避一些可能挑战到权威的行动和表达,他们对于被否认的恐惧很深,对于被权威指责或抛弃的恐惧更深。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近年来的一些个人观察,我发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有的时候会被滥用。一般情况下,无论种族肤色社会地域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目标高度符合我们人的本能,尤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社会性特质。就像猴子、猩猩一样,人类也是群居动物,我们希望在人类共建的社区和社会中拥有链接感,是再正常不过的诉求和渴望。
适当自律自我的需求,以达到家庭或社会环境的更大和谐,不是坏事,不应该被马上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我们因此需要去留意区分什么是符合人类本能的社会化行为,什么是过度讨好他人以致于自我压抑和伤害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不过度使用「讨好型人格」去形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我们开始自我觉知的第一步。
那怎么去判断自己到底是正常的社会化行为还是讨好型人格呢?
当我们明确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也就是:我们想要得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然后再开始留意自己在追求理想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是否长期且频繁的经历以下 3 种内在体验:
第 1 种内在体验是——恐惧感:表现在恐惧表达和恐惧冲突两方面。
首先,你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你担心自己的需求会给周围人造成麻烦、引起别人不高兴,甚至招来讽刺,打击,和伤害,所以你习惯性地隐藏自己,不表达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咨询案例一样,你会猜测对方希望你说什么,然后按照你的猜测去表达,以期满足对方。
其次,你还对他人的情绪特别敏感,你或许并不喜欢道歉,但常常觉得自己习惯式的通过主动道歉来获得一些关系中的安全感。你特别害怕发生冲突,甚至对于冷场、尴尬等状态的承受力也很弱,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因为自己的紧张和担心冷场、担心尴尬,而让对话不投机、不流畅。如果在沟通、交谈中,对方皱起了眉头,或者沉默了一会儿,你也容易解读为是自己说错了话,让他们有了负面的情绪,很难想象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或许不是你的错,而是对方想起了过去他自己经历过的不快乐或痛苦的体验,即是对方的情绪和你有关,也是因为你误解了他而让他感到沮丧,你往往很难有定力去向对方求证,找到他们情绪变化的真实原因。
【啥叫做讨好型人格】 第 2 种内在体验是——很难拒绝别人,但答应的又不真诚。日常生活中,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你几乎是有求必应,不管心里怎么想,你表面都会客客气气,答应下别人的要求。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