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做讨好型人格

自己没办法接纳自己,还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奉承所谓的“我对所有人好,他们也会以对等的方式回报我”。与人交往中,忽视对方的特点,只是无原则地讨好与迁就。说到底,其实就是自卑与自私的结合体。
啥叫做讨好型人格
■网友的回复
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都有一些共性的表现:
1、敏感
因为善于迎合他人,讨好他人,所以自己的非常敏感,能快速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总是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了别人。
2、不会拒绝
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淡化自己的需求,从不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即使要求很难实现也会应承下来,硬着头皮满足对方,在没能完成他人要求时,还会非常歉疚,频频道歉。
3、十分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认识,总是渴望听到他人的评价,以此获得肯定,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部分和成长经历相关,若小时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遭遇过伤害,被人欺负,被孤立过,就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尚不成熟的认知中,他们会认为“如果我满足了别人,他们就会把我当朋友了,不会再欺负我了。”从内心里,讨好型人格的人是渴望被关心和关爱的,正因为缺失了太多关心,所以用自以为有效的办法获取他人的关注和好意。
内心有所缺失,才会有所渴求,讨好型人格正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内心并不成熟,一切的自我评价和定位都来自外界,他们对自己不自信,没有勇气拒绝,没有勇气自己面对成长,总渴望依附在某些人身旁,获取他们的资源和友谊。
以上内容均为瀚思心理的老湿机·顾老湿原创,转载请私信
■网友的回复
在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有一种就是习惯性讨好的处理方式,这类人可以称作「讨好型人格」。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其实讨好是可以获得好处的,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不会去做,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但是讨好的感觉会让自己不舒服。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讨好有哪几种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讨好有这么三种形式:
第一种:缺乏一种自我平衡的机制,导致行为上的讨好。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位,把对方放在高位的感觉。当然,讨好可能不一定对对方有什么好处,但也许就变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也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这样做,就是我们习惯性把自己蹲下来的那种讨好。
第二种,是在关系中,形象上的一种讨好。什么叫形象?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人可能在一天出门之前,就想着我要怎样打扮,同事们会怎么看我。所以,为了这个事情,他会在家里花很多时间去想、去纠结。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到了那边以后,所有的同事都没有看他的时候,他就会很失落,他总是觉得,我自己的形象是不是不够好。一个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是因为他想通过形象,在关系中讨好别人,从而得到一些好处。
第三种,是冲突上的讨好。一般来说,会拒绝说明这个人更多的是同情自己的人。而我们常说的不会拒绝的人,其实就是在冲突中讨好对方的人。比如袋鼠型的人,他要通过照顾别人来成全自己的价值,所以,当别人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想做,但他又不会拒绝,在这样的冲突里,他会觉得自己很累。因为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到自己身上,并且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揽了下来。
其实在职场中,也是这样的。我就拿职场为你举例,给在职场中,因为讨好别人而感到心累的朋友四条建议
第一、职场中,利益为上。职场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环境,我们跟别人也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其实不用想太多别人会怎么看待你,也不用想太多自己的形象或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在职场,只要合作好,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第二试着随心。尤其是蜗牛。蜗牛型的人在职场中特别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担心别人不跟自己建立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恐惧,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随心,比如说如果你以前是形象上的讨好,你可以试一下随心地去穿一件衣服。或者试一下素颜,甚至对于一些不太想回的信息,可以尝试着很简单地去回,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个时候,也许有一些东西就不一样了。
第三 学会设立边界,试着拒绝别人。无论你多么渴望被接纳,都不能用卑微或讨好的方式去相处,因为这不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尤其在职场上。比如,袋鼠型的人,在职场上会把事情都揽下来全做。又或者是同事让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原本是不会拒绝的。但可以试着拒绝一次,跟对方说:我太忙了,这件事我做不了,抱歉,你自己来做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上,别人是可以与你合作共赢的人,而不是你的敌人。可以试着接受他人友好的支持,真实地和别人互动,真诚地处在关系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你会慢慢地跟别人发展出更真诚的合作关系。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职场中,我们为什么要讨好别人,讨好的动力是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明明一直在心里骂自己贱,结果一听到别人的召唤立马摇着尾巴冲了过去,生怕慢一点别人就会不开心了。
■网友的回复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所谓讨好型人格,指自己对别人太好,太关心别人的感受,而不关心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说,讨好别人超出了应有的范围,是一种不正常的好,好得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
一个讨好型的人格,会让人过分讨好同事、讨好上司、讨好老师、讨好学生,或者仅仅是讨好陌生人。同是讨好型人格,讨好的对象会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讨好型的人格。他/她需要一个“好”的自我形象,“我是一个好人”对他/她来说,太重要,重要的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实际上他/她不仅是一个“好人”,而且已经是一个“太好的人”。请注意,重点不是“好”,而是“太好”,好得没有了边界。
如果对同事过分的好,或者对上司过分的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就会多得超出正常范围,做很多本不该自己做的事情,就会导致自己很疲惫,导致自己跟伴侣的情感沟通不足,甚至影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如果对老师过分的好,就会太容易接受老师的无理要求,容易被老师压榨,尤其是研究生。如果对学生过分的好,就会给学生太宽松的分数,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过分的宽松。如果对陌生人过分的好,就会耽误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容易被陌生人利用和欺骗。讨好型人格的人,不能正确界定“好”的内容和边界,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耽误,总是把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耽误。
当然,还有讨好伴侣、父母或者孩子的人。尤其是恋爱的时候,过分担心恋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担心自己不够好,总担心恋人对自己的好是一时兴起,总担心自己的缺点会被发现,甚至埋怨对方不是真的喜欢自己。在对孩子这件事上,也会有过分的好,有讨好的嫌疑。或者说,“我是一个好父母”对他/她已经过分重要(下文里一律只用“他”,“他/她”的搞的太麻烦)。
总之,他总是太好,“我是一个好人”对他太重要,以至于他不仅是一个好人,而且是成了一个只对别人好而不是对自己好的人。别人会说他人很好,可惜,说他很好,只能让他成为一个“好人”,而不是被别人真心赞赏、爱慕和尊重的人。记得异性那句拒绝别人的话么?“你是一个好人,可惜我不喜欢你。”“太好”,落不到真正的“好”。
不自信导致讨好型人格
在英文里面,有一个词叫self-esteem。为什么我们要去讨好别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self-esteem很低。讨好型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low self-esteem的表现,越是low self-esteem,就越去讨好他人。可以认为,low self-esteem是深层次的因,讨好是浅层次的果。
Self-esteem源自希腊语,在英文里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虽然绝大部分文献都把self-esteem翻译为自尊)。这个论断不是我做的,是Wang和Ollendick指出来的,但是我愿意一万遍地引用,因为这个事太有意思了。Self-esteem这个词,在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的名著《心理学原理》中的意思是self-satisfactory,中文意思就是对自己满意,所以可以翻译成自我满意。说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文里没有与self-esteem对应的词汇了,因为自我满意简称就是自满。
自满在中文里是贬义词,是中国文化一直贬斥的对象,但self-esteem在英文里是褒义词,是英语文化里高度提倡的人格,因此这self-esteem和自满两个词怎么可能对应的起来呢?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文化差异。英语文化高度赞扬“自我满意”这种人格,但中国文化高度贬斥“自我满意”这种人格。因此,在中国,你只能偷偷地对自己满意,但是对外还要虚伪地谦虚,觉得不能说“我对自己很满意”。
话扯远了,还是说self-esteem吧。self-esteem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和感觉,self-esteem高的人欣赏自己,对自己很满意,喜欢自己。除了翻译为自尊,还可以翻译成自信、自我欣赏、自我赏识、自我喜欢、自我价值感。中国人喜欢把学术概念翻译得特别高大上,而美国人的学术概念本来就很口语化,很“下里巴人”,所以如果非要搞得“阳春白雪”,翻译起来就特别麻烦。我个人觉得翻译为自信或者自我价值感较好,自信跟self-esteem的含义比较接近,但是自信更强调评价,而self-esteem更强调一种自我感觉,所以直接翻译成自信又丧失了self-esteem原有的情绪意味。自我价值感,因为它带了一个“感”字,体现了一种情感体验,但这个词也不能很好地表达self-esteem的意思。在本文中,姑且用自信来代替self-esteem吧。
一个人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他就总担心别人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担心以至于成为一种惯性,习惯到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担心别人的评价,习惯到自己自动化地对别人好,习惯到所有的事情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一句好评,习惯到习惯性地讨好别人。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讨好别人,因为讨好这个词有贬损的意味,如果不是心理上足够强大,他不会承认自己在讨好别人。但是实际上,他确实在讨好别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很自信,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从来只关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对他人的评价和夸奖过分在意,喜欢一个人就明确地表达,想念别人的时候也明确地表达,一切都不担心我这么做的结果会不会让对方觉得我太依赖他,从来不特意地去帮助别人以此获得好评,甚至会在自己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或者不在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时候选择明确地拒绝别人的请求等。所以说,不自信才是讨好型人格的原因,不自信就会让人去寻求肯定,而讨好就可以获得这种肯定。因此,我们必须先讨论self-esteem才能讨论怎么解决讨好型人格。
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自信是讨好型人格的原因。我们接下来集中讨论的是自信的影响因素。我们只有理解了自信是如何形成的,它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我们才能通过改变自信来改变讨好行为。
■网友的回复
我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个人。
在公司里,他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也不跟别人发生矛盾,今天帮人写个文案,明天帮人做个PPT,他总是力所能及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有时候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社交中,他从来都不发脾气,总是很顾忌别人的感受,对别人很好,即使别人伤害到了自己,也会把这份委屈憋在心里,微笑着说一声“没关系”。
这就是迎合性人格,也叫讨好型人格。
所谓讨好型人格,指的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而导致在社交关系中忍让他人,并让自己深受痛苦的人格。
他们的心思敏锐,会“贴心”地去猜测对方的想法,他们担心被别人讨厌,所以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他们做着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明明自己很愤怒,但是因为顾忌别人的感受,而隐藏起了这份怒火,生活中经常称他们为“老好人”。
■网友的回复
我也不太懂 但依照我自己的看法大概就是什么都顺着别人吧,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说会去附和别人的想法,明明别人叫你做的事情你不喜欢做还依旧去做,不表达自己的主见看法,时间久了和这样的朋友相处真的很累,不知道哪一个点会触碰他的底线。
■网友的回复
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因为害怕朋友们记不住我的阴历生日,这么多年都是过的阳历生日。嘻嘻。
■网友的回复
讨好型人格,是后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和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名身居海外的双语双文化心理咨询师,美国华裔的身份给了我理解讨好型人格的宝贵视角,比如在咨询中,美国来访者会表达出他们的情绪,包括对我的排斥和不信任,这些关于咨访关系产生的真实情绪,是宝贵的自我了解和探索的素材,是我在咨询工作中常常面对和陪伴来访者处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