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一个捍卫大东北颜面的小县城


|瓦房店:一个捍卫大东北颜面的小县城

图/图虫创意
最近 , 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捍卫了大东北的颜面 。
这个县城就像是东北的缩影——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 , 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 , 被誉为“中国轴承之都” , 盛产海参、苹果、樱桃 , 尤其是金刚石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
近些年 , 随着东北经济整体的低迷 , 这个县城发展的步伐也有所放缓 , 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中 , 渐落下风 。 但不同的是 , 它至今仍保持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
在刚出炉的2021年中国百强县榜单中 , 这个县位列第51名 , 成为东北三省唯一进入榜单的入选者 。
它就是瓦房店 。
虽然保住了东北的颜面 , 但放眼全国 , 瓦房店与沿海强县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 它能否稳住阵脚 , 再现昔日的荣光 , 甚至是为处于困境中的东北县域经济找到一条转型之路?
仅存的种子
瓦房店位于辽东半岛的中西部 , 是大连联系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及东北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 。
有趣的是 , 作为大连“北三市”之一 , 瓦房店总是被大连人戏称“土掉渣” 。 如果去瓦房店 , 人们会开玩笑地说:“我回农村了 。 ”
这种戏戏谑来源于瓦房店的名字 。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 , 一般被称作“某某店”的城市 , 大抵是不太洋气 。 但瓦房店的取名 , 却极具渊源 。
雍正年间 , 一位叫曲伯岐的商人 , 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居住的通往复州城的官道附近搭建了三间二层楼的大瓦房 , 开设大车店 , 为来往过客提供食宿 。 当时 , 周围的客店多为草房 , 只有曲家一处是瓦房 , 因此被过往商客称作“瓦房店” , 瓦房店便由此而得名 。
光绪二十四年 , 瓦房店被沙俄强行租借 , 并在此修建铁路 。 1901年 , 铁路通车 , 火车站名取为瓦房店 。
1925年 , 复县公署从复州迁往瓦房店 。 从此之后 , 瓦房店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要素于一体的区域中心 。
如今 , 瓦房店市区内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 可以说是联系东北亚经济区的枢纽地区 。 长大铁路、哈大铁路、滨海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城八公路、黑大公路、长兴岛疏港高速公路以及老空港 , 使瓦房店市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备 。
交通搭建起来了 , 经济发展也蒸蒸日上 。 如今 , 瓦房店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 , 都在东北三省名列前茅 。
在东北县域经济体中 , 瓦房店市存在感极强 , 也为东北在各类榜单中争得了名次 。
比如 , 在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县、百强区发展报告(2020年)》中 , 瓦房店排名第91名;
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县(2020年)》中 , 瓦房店位列第61位 , 居东三省第一;
在2019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中 , 瓦房店排名第46名;
在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 , 瓦房店排名第58名 。
最具含金量的 , 还是百强县排行榜 。 作为今年东北仅存的入选者 , 可以说 , 瓦房店捍卫了东北的颜面 。
2015年在百强县榜单中 , 东北三省共有8个县上榜 。 6年过去了 , 瓦房店成了仅存的东北种子 。 这背后 , 是东北地区县域在全国竞争中渐落下风的“势”仍没有止住 。
东北“味道”
百强县以不到2%的土地面积 , 7%的人口 , 创造了中国约10%的GDP总量 。 入选者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 , 代表城市有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强市 , 其中江苏省包揽了百强县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名额 。
那么 , 瓦房店市是如何守住百强县这份荣誉的呢?
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产业 , 是瓦房店跻身百强县榜单的最大底气 。
在瓦房店 , 最大的产业无疑要数轴承产业 。 中国最早的工业轴承就诞生在瓦房店 。 1949年 , 中国第一座生产成品工业轴承的工厂在瓦房店建立 。 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第一套核工业轴承、第一套坦克诱导轮轴承、第一套铁路货车无轴箱轴承、第一套大型跟踪望远镜轴承 , 均出自瓦房店 。
毫不夸张地说 , 轴承产业是瓦房店经济发展的基础 。
今天的瓦房店 , 拥有轴承企业600余家 , 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26家 。 轴承产业也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 ,形成了轴承产业集群 , 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
这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种继承 。 蹚过历史长河 , 瓦房店将这种东北“味道”保存了下来 。
除了工业上的东北味儿 , 瓦房店还有另一种“味道”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