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军事迷物理强攻已成过去时,智能化战争中的城市战( 三 )


China军事迷物理强攻已成过去时,智能化战争中的城市战
文章图片
▲复杂的电磁环境 , 会削弱城市战的指挥控制能力
五是行动风险高 。 作战部队置身于高楼大厦林立、地下设施发达的环境中 , 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立体狙击、伏击和偷袭 , 还会遇到化装成平民的恐怖分子近距离袭击 。 六是舆情控制难 。 一旦发生误伤、误炸 , 容易引发“蝴蝶效应” 。 在通信设施完备、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城市 , 会有无数双眼睛紧盯战场 , 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直播战况 。 一些误伤平民、破坏民生设施、打击敏感目标等事件 , 极易受到炒作 , 无限放大 , 误导民众 , 甚至可能引发全球反战风暴 。 总之 , 城市因其特殊性 , 利守不利攻 , 利小不利大 , 利独不利联 , 利近不利远 , 利控不利毁 。 这些 , 既是城市建筑和社会环境给作战带来的影响 , 也是智能科技研究和军事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所在、重点所在 。 未来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发达的城市空间作战 , 其作战方式和理念一定会区别于传统城市环境 。 必须针对城市特点和发展要求 , 在环境充分感知、目标精确定位、实施精准打击、增强指控能力、控制行动风险、减少附带损伤、预防舆论危机、适应社会变化等方面 , 提出新的作战理论、概念和方式 , 用新的理念、思路、措施、办法提升作战能力 。
China军事迷物理强攻已成过去时,智能化战争中的城市战
文章图片
▲美军20多年前就专门建立了演练城市战的模拟城区
记:您在书中说打好城市战 , 要具备多域透视与感知能力 , 主要有哪些特点与要求?吴:“更多、更好、更准的信息” , 是城市作战面临的重大挑战 。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多域战场 , 既有陆海空天作战力量的支援和交互 , 又有地上与地下、地面与低空、室内与室外的争夺 , 还有网络与电子攻防、舆情引导与干预、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控制、社会和人文资源的掌控 , 甚至核生化污染源的发现和处置等多功能域的作战任务 。 敌人可能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和每个角落 。 因此城市作战首先需要的 , 就是多域多源透视和感知能力 。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卫星、无人机、人工情报和其它侦察手段 , 对城市作战环境与目标进行多模态的持续侦察监视 , 并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 构建城市地理、交通、电磁、社会、人文等多维图像 , 系统全面地透析城市 。
China军事迷物理强攻已成过去时,智能化战争中的城市战
文章图片
▲城市中 , 可利用的立体交叉空间非常多
由于城市中可利用的立体交叉空间非常多 , 因此基于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战前准备、战场侦察 , 是打好未来城市战的第一步 。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全 , 城市作战对情报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 对互联网等非传统情报搜集方式和数据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 单一的情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 需要分析多维多源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 , 搞清这些信息和行为的意图 , 将网络信息与战斗部队的侦察行动结合起来 。 书中未来城市作战一章 , 重点介绍了网络大数据关联算法在收集多种软硬目标方面的作用 。 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开源信息大数据采集分析 , 围绕政府首脑、军方领导人、指挥机构、军队驻守、机场码头、交通枢纽等 , 进行网络数据爬取和建模 , 结合侦察监视ISR系统和人工情报 , 积累历史数据和动态实时数据 , 为战役和战术态势感知提供情报服务 。 还有电子信号侦察 , 通过手机定位分析城市人群流向分布以及个人行踪轨迹;利用各类监控系统实施图像追踪和人脸识别;利用生物识别技术 , 建设DNA数据库、指纹库、视网膜库、声纹库和身份证图像库等 。 记:以物理域为主的城区争夺控制仍然很重要吗?有哪些智能化要求?吴:以物理域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域作战 , 仍然是智能化时代争夺的核心和焦点 。 传统城市物理空间作战 , 虽然越来越精确化、立体化 , 但也免不了狂轰滥炸 , 造成过大的附带损伤 。 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 , 仍有一定普遍性 。 从战争文明化的趋势来看 , 未来城市物理空间作战 , 不应该如此 。 战术层面 , 未来城市作战很可能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下的有人指挥、无人为主的立体、精确作战 , 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 , 需求越来越大 。 以进攻作战为例 , 首先根据事先掌握好的目标信息和背景情况 , 采取中低空无人机分布式集群等方式 , 实施城市街区精准探测、跟踪与打击 。 然后以地面无人平台为主实施前端破障与目标引导 , 依托有人平台实施后方指挥 , 依靠前后方伴随火力系统 , 结合空中侦察与打击 , 对地面装甲目标、街道隐蔽火力点、建筑物内部和楼顶的狙击手 , 实施立体精确打击 。 同时指挥人机混编队特战小组与单兵系统 , 采取“机器在前、人在后”等模式 , 在建筑物内部、地下停车场、地下坑道、地铁等环境 , 实施有人无人协同作战 , 对城市的死角和盲区进行搜查和清剿 。 未来城市中心区域的争夺与街区作战 , 从装备的构成来看 , 主要包括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天基信息应用系统、无人机侦察与精确打击系统、地面伴随精确火力支援系统、有人无人协同的突击系统、人机混合编组的士兵系统、软硬结合的区域封锁隔离系统、以反蜂群和恐怖袭击为重点的防卫系统等 。 记:除了物理域争夺外 , 城市虚拟与跨域作战也很重要吗?有哪些智能化重点?吴:未来城市作战 , 将从传统以物理空间作战强攻模式为主 , 转变为虚拟与物理空间互动融合、攻心为上、低附带损伤新的作战模式 。 虚拟空间作战与跨域行动越来越多 , 作用越来越突出 , 体现在战前、战中、战后和平时全过程 , 主要包括感知与认知对抗、舆情控制与干预、重点目标和人群监视、电子欺骗和干扰、区域硬软封锁与隔离、战后防卫与反恐、人群应急疏导与管理、关键基础设施管控等任务和内容 。 战前 , 要了解当地城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了解族群居住的构成情况 , 对重点目标和人群实施跟踪 , 对守城之敌实施网络攻防、电子欺骗、电子干扰甚至接管其指挥控制系统 。 战中 , 要针对区域夺控、封锁隔离、街区和建筑物争夺等军事行动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导航定位等信息技术 , 对作战区域敌军、民众人群动向实施态势感知、趋势研判与预警、疏导等辅助决策 , 实现重点目标引导、人群行为控制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 战后 , 为防止重要目标、关键基础设施被敌破坏和袭扰 , 针对城市的政府建筑、交通枢纽、机场、码头、广播电台、电视台、移动通信与数据中心、电厂、水厂等重要目标 ,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武器装备进行防卫 。 利用城市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 , 配合舆论战、心理战等装备 , 控制社会舆论导向 , 促使敌武装人员停止抵抗 , 消除民众恐慌心理 , 争取民心民意 , 尽快恢复城市秩序 , 保持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