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读经典范仲淹:拒绝合唱

在河南商丘的4A级古城景区 , 南湖波光粼粼 , 湖畔有一片仿古建筑 , 占地五十二亩 , 重檐飞脊 , 雕梁画栋 , 正中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应天书院 。 这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 走出了很多历史名人 , 其中以范仲淹最为著名 。
本号历史文章“命里注定的成功 , 是一天一顿粥 , 还在替世界操心”提过 , 范仲淹曾求学于此 。 十多年后 , 由于母亲去世 , 他来到商丘丁忧守制 , 期间应著名词人、本地知府晏殊邀请 , 重回书院 , 担任教书先生 。
轻读经典范仲淹:拒绝合唱
文章图片
范老师住宿于书院内 , 昼夜亲自带课 。 又订立许多制度 , 自己率先执行 , 垂范学生 。 师生同甘共苦的做法 , 比现代大学里的导师制更务实 。
身为名教授 , 他还亲自巡查宿舍 。 有一次发现某学生偷懒早睡——院里吃饭睡觉都有固定时间 , 叫醒后质问 , 那人狡辩说 , 看书累了 , 打个盹 。
范老师有着较真脾气 , 追问看的什么书 , 学生随口胡诌了一个书名 。
好 , 那我考考你 。 书里这个问题请回答 , 答错要扣分 , 还要打手心 。
学生瞠目结舌 , 乖乖受罚 。
他执教有方 , 学生们纷纷前来负笈求学 , 为朝廷培养了很多人才 。
守制期满 , 范仲淹向宰相上了一份万言书 , 畅论朝政得失、民间利弊 , 深得名相王曾赞赏 。 晏殊此时已经升迁为京中高官 , 正在推荐某人担任馆职 。 王曾便对他说:“你了解范仲淹 , 怎么反而推荐此人?我已经否决 , 还是换成范仲淹吧 。 ”
晏殊欣然从命 , 推荐范仲淹为秘阁校理 , 掌管图书 , 研究学问 。
范仲淹通晓儒家六经 , 尤其擅长《易经》 , 学者多来慕名求教 。 又仗义疏财 , 接济游学之士 , 搞得自家拮据 , 儿子们要换穿衣服才能外出 。 最可贵的是 ,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 , 不计个人得失 。 当时的士大夫群情振奋、崇尚节操 , 正是由于范仲淹开风气之先 。
宋仁宗在位前期 , 天下最大的忌讳 , 便是人人心头萦绕的一个疑问:刘太后垂帘听政 , 会不会进一步登基称帝 , 成为武则天第二?
古代冬至大如年 , 有互相拜贺的习俗 , 朝廷里也不例外 。 这一年 , 欢度佳节的拜贺仪注是:刘太后坐北朝南接受朝见 , 仁宗率百官一起行礼祝寿 。 按照这种路数 , 太后像极了皇帝 , 真正的皇帝反而混同于臣子 。
范仲淹为了避免江山易姓 , 防患于未然 , 毅然上奏捅马蜂窝:“天子应该行孝道 , 但不该执臣礼 。 如果在内宫侍奉母亲 , 自然可以行家人之礼 。 但在朝堂上 , 与百官一起朝拜 , 不会被后世效法!”
话说到这个份上 , 他豁出去了 , 索性再上一道奏疏 , 直接请求刘太后归政给仁宗 。
作为举主的晏殊被吓了一跳 , 质问他为何行事狂直 , 不但影响自己 , 还会连累推荐人 。
【轻读经典范仲淹:拒绝合唱】范仲淹反驳道:“仲淹受明公知遇之恩 , 常常担心自己不称职 , 想不到会以忠直被您怪罪 。 ”
晏殊缺乏一些担当 , 毕竟不是坏人 , 后来感到不好意思 , 表达了歉意 。
如果换作武则天在位 , 一提交权必定翻脸 , 范家难逃满门抄斩 。 还好宋朝的政风一贯比较祥和 , 刘太后虽然恋权 , 并不嗜杀 , 对于直谏来个置之不理 。
范仲淹愤于吾道不行 , 自己申请放弃京城里的清贵馆职 , 去外地做事 。 这是他的宦海生涯第一个低谷 。
他日后的名作《岳阳楼记》 , 其中有这样两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 , 退亦忧 。 ”可想而知 , 即便远离朝堂 , 他也仍然心忧天下 。
朝廷大修寺观 , 到地方上搜购木材 , 他谏阻浪费;刘太后违反规制 , 不经政事堂直接任命官员 , 他上言反对 。 为了社稷 , 奋不顾身与最高统治者对着干 , 好男儿胆大如斗 , 心坚如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