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二 )


3月以来 , 海外疫情形势严峻 , 作为外防输入的海上“第一道防线” , 马海鲲与众多“海上卫士”一同肩负起了防疫重任 。
“‘金峰’轮的轮机长有发热状况 , 同船三名船员有肌肉酸痛症状!”3月30日 , 马海鲲突然接到一艘货轮异常情况的报告 。
天津港是国内外货品进出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 如果靠泊的货轮上出现疫情 , 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 绝对大意不得 。
虽然心中紧张 , 但马海鲲立刻同船舶取得联系 , 全面详细地询问各项信息 , 并冷静地向局指挥中心报告 。 在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下 , 货轮停靠在了天津港南疆港区的码头上 , 马海鲲前往码头 , 反复确认人员隔离措施、检查码头的防疫情况 , 焦急等待着发热船员的核酸检测结果 。
30日晚上 , 发热船员均排除患新冠肺炎的可能 , 马海鲲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
三个月以来 , 马海鲲经历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 , 在筑起严密海上防线的同时 , 也成为海事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
“作为一名‘90后’ , 我为自己能成为抗疫战线上的一员、守护人民安全而感到自豪 。 ”他说 。
社区里的“领头雁”
在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松风东里社区 , 张平是个“红人” 。
这位高个子的年轻人只要在社区里走过 , 总会有不少老人隔着老远大声与他打招呼 。 居民介绍说 , 这位今年才29岁的社区党委书记 , 是个“大嗓门”和“热心肠” 。
别看现在的张平嗓门大 , 可两年前初到社区工作时 , 他还是个温言细语的腼腆男孩 。 来社区前 , 张平在共青团河东区委员会从事青年工作 。 而现在他所在的松风东里社区 , 却是个出了名的老旧小区 , 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多 , 社区的“岁数”比张平还要大 , 迥异的工作风格和不少琐碎的难题曾让他很“头疼” 。
“大多数居民都是我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了 , 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 觉得我是个‘毛头小伙’ , 最初对我来社区工作并不看好 。 ”张平回忆道 。
为了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困难 , 满足居民的生活与精神需求 , 张平组建社区兴趣团队、开设公益讲堂 , 为党员上门送贺卡、为老人发放紧急联系“黄手环”……和居民“拉家常”越来越多 , 工作开展也越来越顺 。 随着张平与居民间的距离逐渐拉近 , 不少社区群众受到感染和带动 , 从活动参与者“变身”为志愿服务者 。
疫情期间 , 这支由张平带领的居民志愿者团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 卡口巡逻、楼门消杀、排查登记……张平将社区居民与干部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 激发了基层联防联控的动能 。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防火墙’ , 社区小阵地守得好 , 疫情防控整体大局面才能稳得住 。 ”张平深深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
作为社区防控队伍的“领头雁” , 张平一直冲在基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 社区只有11位工作人员 , 却要对接摸排6000余名居民 , 大年初二赶回天津后 , 张平立即投身到工作中 , 顶着寒风带领社工动员群众、排查网格、落实管控、宣讲政策 。
为了保障困难居民、独居老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 , 张平挨户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 , 为他们送去防疫物资 。 此外 , 张平带领社区同志扎实做好河东、东丽交界“插花地”的困难户问询服务工作 , 确保为民服务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 筑牢社区周边的防疫战线 。
疫情期间 , 为了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 , 张平与同事一起封闭了社区13个出入口 , 自己手拿钳子加固围栏铁丝 , 一天下来 , 手上多出好几道伤口;站岗到凌晨 , 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到车里去睡一两个小时 , 之后再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张平说 , 两年的基层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接地气” 。 “群众就是我们青年的大课堂 。 如果没有到社区来锻炼 , 可能我对待很多民生问题还是浮在表面上 , 但真正到了基层、脚下沾满泥土 , 我才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