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国青年网」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文章图片
时秋(右一)与医疗队队员们穿戴好防护用品 , 成为了坚守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红区”的白衣战士 。 (2月18日摄 , 受访者供图)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 , 疫情暴发以来 , “90后”主动挑起重任 , 成为冲在医疗一线、严守国门一线、下沉社区一线的中坚力量 。 “少年负壮气 , 奋烈自有时” , 青年们正在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 。
方舱里的“女战士”
新年伊始 , 时秋身披白纱 , 走入了婚礼礼堂;30余天后 , 她已身处武汉江岸方舱医院 , 穿起防护服 , 成为一名坚守在“红区”的白衣战士 。
【「中国青年网」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今年即将满30岁的时秋是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师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她毅然放弃休假、写下请战书 , 决心加入支援湖北的战“疫”队伍 。
2月9日 , 天津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集结 。 时秋剪短为婚礼蓄起的长发 , 收好行囊 , 与队员们一同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 。
2月14日晚上 , 经过反复培训的时秋穿上防护服 , 走进了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的“红区” 。
“最初心里难免忐忑 , 但进入病区后 , 忙碌的工作很快就冲淡了我的紧张与不安 。 ”时秋说 。
两层防护服、两层口罩、三层橡胶手套……被厚重的防护设备包裹的时秋 , 常常汗流浃背、闷得喘不过气来 , 护目镜上的雾气更是使视线范围都受到影响 。
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查房开药、记录医疗档案 , 这些方舱医院的“日常” , 总是将时秋的工作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 除了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对部分患者进行化验复查外 , 时秋还会帮助焦虑的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
每六小时一次换班 , 进出“红区”的流程无比烦琐 。 “从出发到回到酒店 , 常常要花8个小时 , 这期间我都忍着不进食、不喝水 。 ”她说 。
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内共设有两层病区 。 在两层间往返看似轻松 , 但由于身着防护服 , 走起这段路来要消耗大量体力 。 为了照顾年长的医疗队队员 , 时秋主动承担起了“跑腿”的任务 , 在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断后 , 她在两层间穿梭递送医嘱单 , 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 。
“在方舱医院工作时 , 党员们总是冲在前面 , 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 ”在疫情的考验与历练下 , 时秋在武汉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返回天津进行短暂休整后 , 时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 “只要有需要 , 我就会继续去战斗 。 ”时秋说 。
海防线的“护航官”
90年出生的马海鲲 , 名字里有个“海”字 , 生活也一直与海紧密相连 。 虽然年纪尚轻 , 但在海事战线上 , 他却已是一名工作9年、经验丰富的“老将” 。
平时 , 作为南疆海事局散矿海巡执法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 , 马海鲲需要对船舶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为船员宣讲相关法律法规 , 保护船舶安全与海洋清洁 。 这位年轻小伙不仅在工作中眼明心细 , 更是船员与港航企业的“贴心人” , 经常往来的船员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马哥” 。
疫情暴发后 , 马海鲲主动“请战” , 成为防疫一线的船舶“护航官” , 并第一时间加入了南疆海事局的党员突击队 。
疫情期间暂不登轮检查 , 马海鲲就每天清晨开始工作 , 通过电话和视频连线辖区内各艘船舶 , 了解船舶运行信息、“云上”考察防疫情况 , 确保航行作业安全 。 信息汇总后 , 他还要和同事驱车前往辖区内的码头与港航企业 , 督促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 , 马海鲲每天都闲不下来 , 有时直到深夜仍在工作 。 “有些船只晚上靠泊 , 只要接到电话 , 我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 ”马海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