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前些天看到OPPO要出240W快充的手机了 。不由的感慨手机真是神奇的行业,带动了让我一度认为是极度枯燥的电源行业玩出了各种花样 。[泪奔] 。我也觉得是时候捋一捋手机充电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状态的 。
说起手机充电,曾今的IPhone6S 让我有深深的用电恐慌,走到哪都要带个移动电源 。估计很多老版本IPhone用户有相同的感觉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方案肯定是加大手机的电池容量 。但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地提升并未跟上手机能耗的需求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电池性能曲线与能耗需求曲线严重脱轨
而降低充电的等待时间,成为合理的折中方案 。如何提高充电速度呢 。锂电池电化学特性决定了充电电压:3V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电池充电曲线
由于手机市场巨大,且快充的功能需要线材,充电器,以及快充协议芯片的配合 。众人拾柴火焰高,整个行业就这样被带动起来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充电器,充电线,手机协议,充电管理,高C电池一起发展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手机的历史出货量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手机快充带动的产业
线材的变化比较直观,按两条路径演化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苹果手机的充电线演化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非苹果手机的充电线演化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带线充电器的演化
充电协议一直是私有协议(国内手机厂)和标准协议(USB IF 和Qualcomm)并轨的发展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国内手机的协议基本是闭环的生态系统,各玩各的 。而USB IF 的PD(Power Delivery)和Qualcomm 的QC(Quick Charger)协议,显然有更多的企图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2021年,中国开始有发布自己的充电标准 。希望它能尽快落地实施 。
而充电器及手机的充电管理的变化就需要统一来看了 。回到最早期的功能手机 。基本上给它供5V的电就可以充电了 。那时候功能少,充一次用一个星期,所以对充电时间并没有太多要求 。充电器或者电脑都可以用来供手机电,手机里的充电管理芯片使用线性的工作模式就可以 。因为损耗太小,手机并不发热 。Ploss Max =(5V- 4.2V)* 0.9A = 0.72W Max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之后,USB IF的BC1.2普及,使用充电器可以实现比电脑USB接口更大的充电电池流,充电电流可上升到1.5A 。充电器除了本身功率略上升外,最大的改动是将USB接口的D+,D-线短接在一起,以实现让手机实别这个充电器支持BC1.2的标准 。而手机端由于充电电流的上升,原线性的充电管理芯片已经不适用 。需要使用效率更好的开关式充电管理芯片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而这个时候苹果并没有按BC1.2的要求走,它给出来自己的接口充电能力的实别方式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而对于充电器来说,使用电阻分压的方式在D+/D-上实现实别需要的对应电压要求是最经济的做法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2.4A对于原USB A 转Micro USB B的线来说,已经到了极限 。需要再提高充电功率,市场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
QC的做法是提高电压到9V,这样使用原USB A 转Micro USB B的线材就可以实现18W(9V*2A)的功率 。缺点是手机充电管理芯片的效率减低,发热量增加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而OPPO用一句“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经典广告词带来了另一个种更高效的充电方式 。OPPO定制了充电器和充电线,让线材可以支持4A的充电电流,同时降低了充电电压(4.5V)提高了充电管理芯片的效率 。缺点就是成本增加了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以上的两种快速充电的方式已经使用到了协议芯片 。在充电器的这端的协议,我们称它为Source协议芯片 。而在手机端的协议芯片,我们称他为Sink 。两个协议接通后,会完成握手的动作 。Quick charger的协议握手流程如下: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对应的波形图: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这个时候的PD并没有太被手机厂商接受 。但很快就发生了改变 。随着PD3.0的标准发布,同时带来别一个重磅的接口:USB Type C 。USB Type C 支持正反插,支持最大5A的电流,支持高速信号传输 。大有干掉所有其它如HDMI,USB B,VGA等一系列接口的趋势 。
PD和其它快充协议在实现在存大很多的不同 。首先,Vbus电压在没有实现协议握手前,是没有电压的 。其次,也更重要 。它使用Type C 的CC1,CC2口通讯,手机和充电器都有两个PIN脚,但充电线上只有一条CC线 。手机和充电器使用半双工的方式,就像两个人用电话通话一样,决定最终的电压及电流情况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顺便说一句,这个接口和协议最开始有价值的商用案例是苹果的Air系列电脑,整个电脑只有Type C 接口 。这个系列的电脑还催生了一个产业:Type C扩展坞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同时,为了更精准的控制电压电流,PD发布了PPS的协议 。可以实时的,精确的调节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通讯上就像手机和充电器在唠嗑 。[泪奔]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由于PD,特别是PPS有更复杂的通信机制,可以实现的功能更多,自然成本就比快充芯片贵很多 。所以,尽管USB IF协会极力的推荐PD协议,国内手机厂商也仅是兼容了PD最基础的9V/2A 的版本,主力还是发展自己的私有协议 。不过,三星,苹果这两个没有将重心放在快充的手机巨头,开始全力支持PD在自家手机上的使用 。三星甚至放弃了自家的AFC协议,改向支持PD的PPS协议 。
之后的手机的快充发展朝着大功率的方向发展,2022年之前最大功率是120W 。电源适配器端,同步整流,GaN器件,LLC+PFC拓扑也过入大规模的商用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而手机充电器端的变化就更有意思了 。
一般情况下,充电管理芯片的效率曲线如下: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由于功率增加,损耗问题在原来单充电管理方案中不可避免地提高了,手机发热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要解决这个问题,手机充电管理方案出现了非常多的创新方案 。
改进1:使用两个充电管理,维持更高的效率,发热问题自然就小一些 。应对20W快充应该有机会了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改进2:利用PPS的功能,旁路充电管理芯片 。由于没有开关工作,只有MOS开通后的导通损耗,这种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但由于单节电压低,这种方式只能让协议工作在低压模式,而且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单节电池为例,要实现20W的充电 。电池电压4.2V,电流就需要5A 。如果需要40W,将需要10A的电流,线材成本将直线上升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改进3:使用电荷泵(个人喜欢称它为Switch Cap)方案很好的解决低压的问题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电荷泵的简单原理:
控制Q1,Q2,Q3,Q4,的开关,使用CFlY的电池工作情况在状态1,状态2中来回切换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通过简单的计算: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电池电压为输入电压的1/2,电流为2倍 。Switch Cap的效率非常高,有效的解决了发热问题 。
改进4: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功率,可以再加一级Switch Cap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改进5:由于充电电流增大,电池的发热将会更加严重 。双电池结构就开始出现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由于加入了双电芯,又开始需要考虑电池的平衡问题 。这个话题留着以后再聊吧 。
写到这,我觉得大概地梳理完了手机充电的内容 。不过我想提一提个人对于快充的看法 。
不管厂家怎么宣传,锂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充电电流过大,是对电池有损害的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
同时,从手机的出货量来看,20~30W左右的快充是市场出货量最大,兼容性最好的一个功率段,顺手拿到就能充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没必要追着大功率快充走 。
捋一捋手机充电的演变 手机充电口演变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