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抛开近些年来开展的教育实验、教育改革 , 所取得的局部成效 , 我们会发现 ,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 , 但是 , 从实践层面进行对比 ,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仍严重缺乏 。规训色彩浓厚的教学格调没有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多少余地 。其结果是 , 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 , 而是为了应付成人的各种要求 , 他们个性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 主体性的生成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种既体现不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 也看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了学生人格塑造上的困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 , 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 , 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 , 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 , 学生没有主体地位 , 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 。
这种设计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 , 却给学生造成“错觉”——老师需要我参与 , 否则 , 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不能完成 , 这种状况 , 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导演的“悲剧”呢?课堂应充满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操作、学生的讨论、学生的理解 , 而不仅是教师独霸讲坛的表演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 并指导学生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 对不同的结论进行比较 , 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主体参与的主流力量 。
2.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教师讲授多 ,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 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 , 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 , 鼓励创新少 。课堂教学比较沉闷 , 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 , 学生被束缚 , 有劲使不上 。
事实上 , 这种一问一答忽略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 达不到突出重点 , 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 要有“艺术的问” , 如提问要有趣味性 , 提问要有针对性 , 提问要有悬念 , 提问要有梯度 , 提问要点到为止 , 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等 。另一方面 , “答问”也并非学生参与的唯一形式 , 学生可用实践、操作、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参与 。
3.纯粹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公开课上经常可见到这样的情境:在一些较难的综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 几个思维较快的学生随口回答 , 只要有学生说对了 , 教师便重复一遍 , 接着便在黑板或投影上亮出正确的答案就算过了 , …… , 这样便认为一堂课顺利完成了 。
这种仅以结果为标准的教学 ,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 , 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 , 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学习 , 甚至产生一进教室就头疼的毛病 。事实上 , 教的策略千变万化 , 它必须通过学的策略体现效果 。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 从学生的内在需要设计、实施、评价教学 , 使参与的视野从教师或少量英语生的参与为主转向极大多数英语生的参与 。
二、三习 ,  三案 ,  三导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模式
(一)三习 ,  三案 ,  三导的含义
三习”是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 。以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为载体 , 即利用预习案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 以预习为起点 , 运用导学案进行研习 , 再利用检测案让学生练习 , 进行知识的应用、迁移和拓展及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思维的训练和深化 。
“三案”是指预习案 , 导学案和检测案 。
“预习案”是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指导 ,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预习的有效性 , 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 前自主学习的结果呈现 , 为教师修改导学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预习案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质量 , 进而影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 , 因此 , 我们在实践中要紧扣二个维度:预习目标定位、预习内容设计 。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 , 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素材设计一些问题、活动、情景等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互相帮助 , 最终达到有效学习的工具 , 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 。
“检测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应多设疑 , 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有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 , 增强学习能力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 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 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 以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 , 给予指正 , 做出正确的评价 。
“三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和辅导 。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指导 , 以便学生有效地根据预习案进行预习 。引导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活动安排和问题设置 , 给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提供平台及穿针引线 。辅导是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
(二)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 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结构框架意在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 , 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在实践中 , 我们构建了三种工具 , 三级筛选“三习三案三导”教学模式 , 即以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为学习工具 , 通过预习、研习、练习三级对学习知识进行逐级筛选 , 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引导、辅导 。模式图如下: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文章插图
三、研究的内容
(一)课前预习:优化指导 , 构建科学的预习案体系
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 预习是自己能动地接触新知、自主阅读、自我思考 。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形成 , 就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 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初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 , 我们的指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向性指导 , 保障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 这一过程依靠预习案来呈现 , 让学生按预习案上的步骤进行预习 , 所以预习案设计的好不好直接决定者预习的效果 。
1.预习案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新目标七年级 , 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 ,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都对这些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 课堂气氛都很好 , 为了有效地加强预习的效果 , 在设计预习案时 , 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 , 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 , 让学生多动手 , 多做调查 , 通过涂涂画画等手段 , 激发他们对于作业的趣味性 。
【案例1】我在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时 , 此单元虽然是让学生谈论物体的位置关系 , 但因为单词较多 , 让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 , 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后 , 笔者给出了学生以下的预习案:请你给家里的家庭物品、学习用品(包括Unit2和Unit4)用英语贴上标签 , 而且为了达到美观 , 还要求在标签上作些装饰 。
【反思】在七年级起始阶段给学生设计的预习案 , 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 感受美的熏陶 , 也可以帮助他们记住单词 。
【案例2】让学生在第二课时的预习案布置中 , 设计自己的理想房间 , 用图画画出来 , 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 并用英语把理想中的房间描写出来 。由于是让学生设计理想中的房间 , 学生操作起来很容易 , 创作的图画也很有新意 , 学生很有成就感 。
【反思】当然 , 对于初中学生 , 在设计预习案时 , 不仅是涂涂画画 , 也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信息 , 如有关中国和西方的节日 , 可以布置一些调查型的预习案 , 比如学日期之前 , 让学生去调查家里人、班级里的同学的生日 , 学了有关交通工具 , 让他们去调查全校同学是如何到校的等等 。
2.预习案的阶梯性和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不仅要考虑共性 , 也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 , 使预习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 。预习案要面向全体 , 由浅入深 , 如果题目要求都较高 , 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 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 , 学生就不能获得经过自主学习之后的成就感 。预习案既要有基础题 , 也要有经过预习、动脑之后才能解决的问题 , 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 激发学生的兴趣 , 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类别 。其中 , a类预习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 c类预习案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 , b类预习案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 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不同层次和梯度的作业 。
【案例3】如我在设计七下Unit10 Section A的预习案时 , 分层以下三类:
1)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完成a类的要求:听磁带读生词 , 划出对话和课文中的生词 , 写出中文意思;找出would like 句型在对话中所在的句子 , 并进行朗读理解;
2)对中等生完成b类作业:在完成a类要求的基础上 , 完成以下预习案:
单项选择:
①—Would you like some orange juice, Linda ? —________. It’s my favorite.
A. Yes , please . B. No , thanks . C . Yes, I do. D. No, I’m not thirsty .
②— 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 Tom ? — Sure, ___________. I like shopping very much.
A. I would B. I’d love to C . I will go D. thanks
按要求完成句子:
I’d like some soup.
① _____ _____ you like? (对some soup提问)
② _____ you _____ _____ soup?(改为一般疑问句)
③ I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 soup. (改为否定句)
3)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c类作业:在完成b类作业的基础上 , 完成有关订餐点餐的补全对话和阅读题 , 并能用Section A的三个核心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 编写自己的对话 。
【反思】这样布置预习案出发点是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 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 , 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 , 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 ,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 , 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 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自觉性、积极性 。
3.预习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 , 课型不同 , 预习案设计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针对教材中Reading部分的教学内容 , 本人设计了任务型阅读预习案 , 利用表格、问题等让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点 ,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
⑴ 表格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 , 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 , 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边填写 , 达到预期的预习目的 ,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课文 。
【案例4】在教学《Go For It》八下Unit 9 Reading部分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时 , 设计了如下表格 , 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 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文章插图
⑵ 问题式
根据新授课的内容 , 设计问题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 熟悉了教材的内容 , 提前感知教材中的重点 。
4.预习案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英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 还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而预习案中设计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 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 以“置疑”开路 , 在平常处设问 , 于无疑处生疑 , 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 , 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 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 , 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练习 , 努力改变学生总停留在“学习性阅读”上的局面 ,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 , 提出新见解、作出新答案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
【案例5】下面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 1 Section A 3a 短文教学的预习案为例:
此单元的话题是Talk about how to study, 而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是How do you learn best? 要求学生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及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短文前设计了以下问题:
1.What things are difficult for you to learn English?
Eg: I can’t …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
I don’t know how to….
2.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well?
3.Can you talk about th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反思】先让学生把在实际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表达出来 , 然后思考学习英语的多种方式 , 通过学生这一思维的感知过程再借鉴课文中他人学习英语的优良方式 , 指导学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挑战或困难不畏惧 ,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领悟了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又操练了本节课的重点语言点by doing以及动名词作主语的用法 。
在设计预习案时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探究并描述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 , 应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预习案中 , 除了完成基础的练习之外 , 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预习任务 , 运用各种资源和学习方式 , 比如小组合作方式 ,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 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 表达自己独特见解 , 创造性地输出语言 , 从而达到用语言开展交际活动的目的 。
5.预习案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⑴ 听一听 , 填一填
在英语教学中 , 教师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英语歌曲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和听力训练 , 英语歌曲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 。当然听歌并不是单纯地放歌给学生听 , 听歌之前教师先可以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 , 可以将歌词编成填空练习 , 让学生填空 , 学生听完之后再核对 , 也可以再次放录音叫学生进行自我校对 。英语歌曲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点: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应易于理解;歌曲的词句应非常清晰 , 能够适合进行语言训练;歌曲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水平或满足待定的教学目标;所选的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 。
【案例6】《Go For It》九年级Unit7 Reading 《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是一篇关于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文章 , 我在教学之前 , 播放了一首英语歌曲《My Future’s Not a Dream》 , 听后要求学生填写部分歌词 , 既跟课文的内容 , 单词联系了起来 , 又起到了教育励志的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