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自唐代起 , 隋炀帝一直都是彻彻底底的负面形象 , 从他的谥号“炀”到他的种种所作所为 , 穷兵黩武、残害百姓等等 。 但这段时间以来 , 有不少人想为隋炀帝“翻案” , 称他雄才大略、功勋卓著 , 开凿运河利在千秋 , 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 开科举士提拔人才 , 其实是功大于过的 。 那么隋炀帝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文章图片
首先 , 隋炀帝所谓“开科举士” , 不过是新设立了一个科目“进士科”
《前汉书》、《后汉书》均记载 , 汉代察举制时便有以考试作为复试 , 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 并且也存在着分科考试 , 因此史学界也一直有科举始于汉代的论调 。 《隋书》记载 , 隋炀帝在分科考试中加入了进士科这一科目 。 而《唐书》记载 , 唐太宗在科举制上进行了改革 , 使得大部分人可以“投牒自进” , 也即自由报名 。
【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文章图片
科举制的起源至今在史学没有定论 , 如果以分科、考试作为科举制的特征 , 那么科举应该起源于汉 , 如果以等额竞争改变为差额竞争 , 科举应该起源于唐 。 但仅仅只新设立了“进士科”的隋炀帝是沾不上这光的 , 何谈其功?
其次 , 隋炀帝“开凿运河” , 更多不过是连通 , 还害死千千万万的百姓
《春秋》写道 , 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间开凿了一条运河:邗沟 。 此后朝朝代代也多有开凿运河 。 《隋书》中写道 , 大业元年起 , 隋炀帝下令疏浚连通诸多河道 , 形成大运河 。 而大业四年 , 隋炀帝杨广修建运河 , “丁男不供 , 始以妇人从役 。 ”四段运河总计征调了近七八万民夫 , 运河的两侧还需要种上柳树 , 铺上御道 。 隋炀帝要求的工期十分紧张 , 因此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 , 民夫死亡了大概二百七十万 。
【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文章图片
运河的修建并不是到了隋炀帝时期他大手一挥才开始的工作 , 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朝代便有修建运河的工程 , 隋炀帝更多只是将运河都疏浚连通 , 形成一条大运河 。 我们不能否认京杭大运河的正面作用 , 但更不能看不到因为修建运河而死的百姓 。 强制征发 , 连妇女都不得不应征;工期紧张 , 劳工超负荷工作;种柳铺路 , 不过是他的面子工程 。 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 , 大运河有功 , 但隋炀帝有过 , 而且满是血泪 。
最后 , 隋炀帝“战功赫赫” , 更是站在森森白骨上胡言乱语
我们在《隋书》中可以看到 , 隋炀帝最初的功绩是平定南陈 。 但当初平定南陈时 , 他并非最高统帅 , 更不见他的谋划计策 , 是杨素沿长江击破守军 , 顺流而东 , 韩擒虎攻入建康城 。 大业七年 , 隋炀帝远征高句丽 , 征发一百一十三万士兵 , 运输的民夫多达二百万 , “往还在道者数十万人 , 填咽于道 , 昼夜不绝 , 死者相枕 , 臭秽盈路 , 天下骚动 , 死伤过半” 。 三十万军队渡过辽水 , 惨败 , 只有二千七百人回来 , 六军冻馁 , 死者占到十分之八九 。 次年隋炀帝想继续征伐高句丽 , 引起了杨玄感的反叛 。 大业十年 , 即便农民起义已经遍及全国 , 杨广居然还试图三征高句丽 , 最终迫于形势议和收兵 。
隋炀帝有没有战功 , 有 , 但和战功赫赫完全不相干 。 他三征高句丽 , 多少人为他洗地 , 并拿出后世李世民征高句丽的事情来说明 , 这是必要的 。 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 , 民众饱受徭役之苦是真的 , 大败而归是真的 , 明明惨败 , 民不聊生还要继续征讨也是真的 。 这样对百姓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 , 只能让他成为是百姓的罪人 , 历史的罪人 。
【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文章图片
总而言之 , 隋炀帝只能说过大于功 , 是一个典型的暴君 。
【历史故事】隋炀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看待历史 , 不能轻易地把自己代入到帝王视角里去 。 在帝王视角里 , 修运河有大利 , 越早越好 。 高句丽有威胁 , 必须打 。 所谓徭役民夫 , 征发士兵 , 不过是一堆数字 。 这样的视角太残酷了 。 我们要学会从百姓的视角看待 , 明白隋炀帝的暴政到底带来了什么 , 这样也许就不会有人能堂而皇之提出隋炀帝“功大于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