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建文四年(1402年),经过四年的血战,朱棣成功率领军队攻下南京城 。六月十七日,朱棣即将要完成自己的终极梦想,也许是心虚,朱棣在叩拜完老爸朱元璋的孝陵后,朱棣和群臣导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劝说闹剧,最终朱棣装模作样地在南京“不情愿”即皇帝位 。即位后,朱棣改次年为永乐元年 。在永乐年之前,北京从来都不叫北京,这里曾经是蒙古族建立元朝的都城,叫作“大都”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下了元大都,改名“北平” 。为了加强北部的边防,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分封到北平 。此后,除了短暂地到南京觐见父皇以外,朱棣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平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应该已经习惯了在北平的生活 。对于朱棣来说,北平是他的福地,是他的第二故乡 。于是,朱棣命以北平为“北京” 。然而,迁出南京对朱棣来说还有是另外一层意义 。尽管这里是老爸朱元璋确定下来的都城,然而一场皇位争夺,已经让南京染上了血腥 。朱棣即位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大肆屠戮,15世纪初的南京城,血腥、恐怖和疑惧的气氛久久不散 。杀戮太重,所以决定迁都到北京 。这样一番解释,也许道出了几分真实 。毕竟,再强悍的心灵,住在夜深人静的南京皇宫,多少也会有几分惶恐与不安吧! 因此,将都城迁往北京,不仅能使篡夺皇位的副作用降到最小,也许还能让朱棣的心灵多一份平静 。另一方面,则是更为现实的考虑 。北京是明朝军队的集合地点,也是军队给养的中转站 。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朱棣迁都北京的现实考虑是要加强北部边防 。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迁都北京是因为朱棣有更宏大的视野 。在朱棣看来,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对于雄才大略的朱棣来说,北方广袤的草原,同样应该在大明帝国的统辖范围内 。北京不仅可以控制黄河两岸、江南江北,还可以控制长城以北、大漠以北,这是一个体现其雄才大略的选择 。

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文章插图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第一次北巡 。朱棣从南京出发,在三月初九到达了北京 。朝廷大员中的六部尚书全部随行,这表明,皇帝的北巡不纯粹是游山玩水,而是带着一个处理政务的班子在行动 。如果说之前将北平改称北京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的话,皇帝及政府大员的到来则表明此时的北京分担了部分帝国行政的功能 。次年,朱棣率军三十万从北京出发,发动了对蒙古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击败了蒙古的主力大军 。北征结束后,他在十一月回到南京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再次北巡,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第三次北巡,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南京 。实际上,从永乐七年(1409年)第一次北巡开始,朱棣在南京停留的时间仅有三年左右 。皇帝越来越喜欢住在北京,北京逐渐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 。第二次北巡时,朱棣还命令将徐皇后的灵柩护送到北京 。在北京的昌平,朱棣为徐皇后营建了陵墓 。按照明朝太祖关于帝后合葬的定制,这座陵墓也将会是朱棣本人的陵寝 。这也说明南京的地位正在下降,充分表明了帝国权力的北移 。科举考试的会试,也从永乐十三年(1415年)起改在北京举行 。选才、任官都集中到北京,南京的“清闲”于是势不可免 。因此,从永乐七年营建长陵起,朱棣想要放弃南京迁都北京的构想已然无法掩饰了 。随着权力的逐渐北移,迁都北京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那么,既然朱棣的决心已下,为什么却又要等到十余年后才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呢?


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文章插图
迁都显然是一项极其浩大而复杂的工程 。一旦决定迁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粮食怎么办?大批政府官员和士兵涌入北京,粮食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 。然而,从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已经南移,在经济上,北方要依赖于南方 。那南方的粮食和必需品怎么运到北方?在明朝初年,大运河的几段还有少许的通航能力,不过,几段运河运输并不能整体一线贯通,其中几个环节要通过陆路转运 。朱棣把疏通运河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 。永乐七年(1409年),宋礼征调了三十万民工,经过六个月的劳作,疏通了会通河 。为了解决水量的问题,宋礼命人将运河东侧的汶水以及汶上的各道小河逼入运河,在南旺一带形成一个巨大的分水枢纽 。水库内的水百分之六十向北沿着运河流向临清,百分之四十向南流向徐州 。这个巨大的水库,便形成了南旺湖 。次年,宋礼率领舟师沿运河运粮到了北京 。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先负责海运的平江伯陈瑄,他对运河做了进一步的改善,开凿了清江浦 。陈瑄沿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了一条长约二十里的河道,即清江浦运河 。漕运的畅通,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物质交流 。南方的粮食及其他物资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北供应,为迁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疏通,就好比是现在中国的京广铁路,它的开通带动了周边一系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
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文章插图
【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朱棣还要解决他在北京的宫殿问题 。也就是建造故宫,如果迁都北京,自然需要有更符合皇帝身份的更高规格的宫殿建筑群 。在此之前,朱棣的老爸曾经在南京和中都凤阳先后营建过规模浩大的宫殿群 。朱棣将要建造的北京紫禁城,其形体布局直接来源于南京和凤阳的宫城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命文武群臣一起讨论迁都事宜 。由于群臣都清楚迁都是朱棣的夙愿,自然不敢表示反对,甚至对迁都北京的合理性做了一番夸赞 。至此,营建北京故宫正式被提上日程 。虽然说是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式开始 。但是,从永乐四年(1406年)起,所有建造故宫的物料采办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包括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 。采办木料,需要进入深山之中,工作辛苦 。仅在四川地区就召集了十万民众入山采木 。如果再加上运输木料的军民,估计就超过百万人 。四川屏山县中都镇附近有个神木祠,考古学家从中有个重大发现,当初运输巨木不是人力运输,而是靠着江河之水的浮力,木材浮在江面顺水流而下到达北京 。永乐四年,砖瓦的制造工作开始 。在山东临清,大量官窑正在烧制澄浆城砖 。江南苏州、上海等地,则专门生产坚如钢铁、润如墨玉的“金砖”,用以铺设内殿 。工部在北京设了五个大厂,分别是崇文门外储木材的神木厂、朝阳门外的大木厂、崇文门内“贮薪苇”的台基厂、陶然亭一带烧制青瓦的黑窑厂、和平门外的琉璃厂 。物料筹办完毕之后,北京的营建工程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全面展开 。具体管理宫城建设的人是工部郎中蔡信 。当然,蔡信之下还有大量供其指挥的官吏以及默默无闻的工匠和役夫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北京宫殿建设付出了血汗,但这些底层人士完全消失在历史之中 。不过,幸运的是,来自苏州西南香山的一批杰出工匠,比如蒯祥,他有幸青史留名 。他由一名出色的普通工匠,高歌猛进,晋升到工部左侍郎,成为当时比较罕见的个例 。他的工匠技巧之妙有‘活鲁班’之称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群的建设工程基本竣工 。在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七十米、面积七十二公顷的矩形平面内,宫殿、楼阁、亭榭密布,内河流经 。其恢弘的规模、缜密的设计,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竣工同一年的十一月,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也从南京驰赴北京 。这表明,从此以后,南京的政府系统也将不复存在 。
北京故宫的兴建始末和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文章插图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贺,然而,欢乐之声没有持续太久 。就在同一年的四月初八,刚刚完工不到一年的三大殿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 。直到朱棣去世,三大殿也没有得到重建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仁宗洪熙皇帝即位后,下令将都城迁回南京 。但是,朱高炽没有实现迁都的愿望就去世了 。继位的宣德皇帝朱瞻基,虽然仍以南京为都城,但他本人及其行政中心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北京 。直到朱棣的曾孙——正统皇帝朱祁镇统治时期,三大殿才得以修复 。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三殿、两宫重修完成 。十一月初一,十五岁的朱祁镇在奉天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贺,从此,北京名正言顺地成为明帝国的首都 。
北京成为都城后,朱棣决定保留南京为陪都,从而形成了两京制度 。两京制不是朱棣的发明 。然而,明朝却似乎是将两京制度设计得最为规整的一个朝代 。南京和北京,以及连接南北的运河大动脉,一起构成了明帝国的战略核心,非但控制着大平原,也可以让皇帝对富饶的长江中下游与多事的北方边境进行直接控制 。然而,没有帝王驻留的京城,终归是要衰落的 。从正统六年(1441年)到明朝灭亡,整整两百多年间,南京只迎接过那位贪玩成性的武宗皇帝 。明朝皇帝即便厌倦紫禁城里的生活,也似乎很少有出巡南京的爱好与勇气 。南京城也成为了在明朝二百余年间有形的、无形的资产 。迁都北京,可以说是明朝初年最大的体制改革 。对于明帝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西方和南方,也不是东面和南面的海洋,只有北方的蒙古才足以构成真正的军事威胁 。需要大量屯兵的地方只是北方 。以北京为都城,皇帝就能够牢牢掌握那些军队,甚至可以亲自统率军队征战 。然而,迁都北京固然加强了明朝的北部边防,但都城距离边境太近,也容易成为游牧的少数民族攻击的目标 。北京多次暴露在蒙古及满洲等少数民族军队的直接攻击之下 。一旦大同、宣府等边镇告急,京师就将进入戒严状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骑兵两度兵临北京城下 。迁都带来的间接影响,可能还包括朝廷对南方逐渐失去了兴趣,以及相应带来的南方经济管制的局限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总体来说,迁都北京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正确的战略性决策!对如今的新中国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有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