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 凡事 , 有进就有退 。 任何人的生活与事业都不可能保持恒久旺盛 , 会时不时地遇到客观的或者主观方面的阻力 , 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乃至厄运 。
鉴于此 , 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旅途 , 能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 那就不能心存侥幸的处世 , 明确“时止则止 , 时行则行”的道理 , 及时决定自己的行止 。
自古至今 ,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事业有成者 , 他们不仅清醒地知道何时突进发展 , 更明白何时止步退让 。 但是 , 也有些风云人物 , 因只知进不知退 , 而留下人生的遗憾 。
唐代有一个叫李泌的 , 自幼聪慧 , 有“神童”之誉 。 728年(开元十六年) , 年仅六岁的李泌机缘巧合 , 偶遇唐玄宗李隆基 , 并得到赏识 。
成年后 , 精研《易经》 , 并深得其内涵的李泌 , 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 , 对传说中的神仙非常仰慕 。 于是 , 他隐居山林 , 欲求长生不老 。
【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文章图片
四处游历的李泌(画像)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756年 , 率军平叛的太子李亨在宁夏的灵武称帝(即唐肃宗) 。 同时 , 遥尊出逃西方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
随之 , 曾经奉唐玄宗之命 , 在东宫侍候过李亨的李泌 , 结束了山林求仙的生活 , 应召来到了李亨身边 , 参赞国政 , 为平定叛乱出谋划策 。
当时 , 李泌虽然没有明确地担任什么重要职务 , 但“权逾宰相” 。 而且 , 他与李亨的个人关系异常密切 , 经常与李亨一桌饮食、同榻而寝 , 简直情同手足 。
李泌的这种超常的帝王恩遇 , 招致了当朝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恨 。
【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文章图片
李辅国(剧照)
为此 , 当长安、洛阳两京收复 , 平叛大局已定后 , 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了权力中心 , 遁避到衡山继续修道 。
临行前 , 李泌把自己必须离开的原因 , 告诉了一再极力挽留他的李亨:“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 , 陛下任臣太重 , 宠臣太深 , 臣功太高 , 亦太奇 。 ”
由此可见 , 李泌明白 , 随着时间、环境(奸臣的暗中作祟等)的变化 , 因功绩而得到的宠信 , 有可能变为猜忌 。 那时 , 自己就不再是有用之人 , 可能会成为“鱼肉” 。
再者 , 他李泌自己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 因为 , 功绩能使人变得骄傲 , 权利能使人变得蛮横 。 届时 , 弄不好 , 他李泌就会身败名裂 。 甚至 , 想当个平民百姓而不得 。
【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文章图片
李泌朝服像
为此 , 李泌在其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 , 没有恃宠贪恋权位 , 而是毅然决然地舍弃、退隐 。
纵观李泌的一生 , 起起伏伏 。 但是 , 每到紧要关头 , 他都能从容地取舍、进退 , 得以善终 。
李泌这样的知道适时进退的“明白人” , 有很多;因一时的顺风顺水 , 而不知进退的“糊涂人” , 也不少 。
公元1887年(清咸丰七年) , 曾国藩在父丧守制结束 , 复出之后 , 率领湘军进攻安徽境内的太平军 , 企图切断他们的生命线 , 进而配合清政府的江南大营 , 完成包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战略部署 。
【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文章图片
曾国藩(图像)
作战计划议定后 , 曾国藩立即派遣湘军名将李续宾 , 率领七千人的精锐之师 , 进击安徽 。
在接连攻占了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地 , 进至三河镇后 , 李续宾不由得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 , 并误以为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 , 不堪一击 。
佐助李续宾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却不这么看 。 他认为 , 在湘军的多次打击下 , 太平军虽然有不小的伤损 , 但还不至于这么羸弱 。
如今 , 他们的败退 , 并非真的因实力不济而败退 , 肯定有什么不良的图谋 。 很可能 , 他们是在诱导湘军进入他们设置的陷阱 。
为此 , 赵烈文竭力劝告李续宾 , 率领大军 , 迅速撤离三河镇地域 , 暂避一时 , 免遭不测 。
【历史故事】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文章图片
赵烈文(剧照)
但是 , 这时的李续宾及军中的其他湘军将领 , 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 只知进不知退 。 故而 , 没有听从赵烈文苦口婆心的劝告 。
湘军的进攻为什么会连连得手 , 如此顺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