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周天子到底为什么要给韩赵魏封侯?(也许司马光的确天真了……)( 三 )


之前的一切 , 其实都是铺垫 , 都是为了让他——周天子——做出一个可能前所未有的抉择 。
以上 , 便是周威烈王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前的历史背景 。
如果了解了这些 , 那么请问 , 此时的周威烈王还有什么选择么?
从情理推演 , 是他发布了王命 , 要求赵韩魏去讨伐齐国 , 结果赵韩魏做到了 , 按照礼法就得赏赐 。
周威烈王还有什么可以赏给他们的呢?就算有 , 又是赵韩魏真正想要的么?
那不给他们想要的 , “后果”会怎么样呢?
※周天子风光的日子……
从内心深处来讲 , 周威烈王当然不愿意做出这种有违祖制也有违礼法的抉择 , 他也未必想不到 , 一旦开了此例 , 会对周天子的权威产生何种伤害以及后续的深远影响 , 但他真有说“不”的权力么?
周威烈王看着满朝的诸侯 , 估计会情不自禁地苦笑吧?
因为除了身份不同之外 , 他们的实质处境没有任何区别 。 看看齐康公、鲁穆公等人 , 他们哪一个手上还掌握各自国家的实际权力?
尤其是晋烈公 , 他难道不知道三家封侯最打谁的脸么?那他为什么还忙前忙后?而所有的诸侯 , 又有哪一个不是演员?
具有实际决策能力的人都隐藏在了幕后 , 就看着他们这些傀儡表演 , 而周威烈王 , 很不幸 , 就是那个最大的傀儡!
他能说不么?说了别人会答应么?别说那些幕后的人 , 眼前的演员都不会答应吧?
其实相比后世的很多“闹剧” , 比如曹操封公、汉献帝禅让乃至司马昭弑君 , 周威烈王所面临的处境已经很好了 , 这一点他倒真要感谢“礼”的约束和作用 。
客观说 , 赵韩魏三家还是“讲究”的 , 他们毕竟是按照既有的礼法和程序的框架在推进他们的封侯大业 。
尤其是 , 因为资料所限 , 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社会“因功封侯”的资格和条件 , 这种事情几百年来也没有发生过 , 但礼制上肯定有过相关规定 , 不排除赵韩魏的做法或者说功劳 , 可能已经的确满足了相关条件 。
就算不满足甚至一切都前所未有吧 , 赵韩魏的做法也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所能实现的最高规格:他们邀请了几乎所有华夏诸侯 , 而且由最大的诸侯国齐国的国君来提议此事(晋国肯定不能出面) 。 可以说 , 能做的都做了 。
换言之 , 已经给足周天子面子了 。
台阶搭得够好了 , 您老人家就顺坡下吧!
※公元前401年战国大势图 , 看看周王室和晋公室的可怜疆域
虽然当年就“九鼎震”(爱信不信)、后来司马光痛心疾首、后人也普遍觉得无奈 , 但像曹髦那种决绝的人毕竟是个例 , 大多数当事人最终都选择了顺从 。
最主要的是 , 曹髦死了也没实质改变什么啊 。
因此 , 对于当事人 , 可以惋惜可以不屑甚至都可以痛骂 , 但至少不能“让他们勇于去死” , 为后人的“理念”或者说价值观买单 。 这恐怕在任何时代都说不过去 。
尤其是 , 如果了解了上述历史大背景 , 就很容易发现司马光的认知是有多么天真乃至“站着说话不腰疼” , 比如:“或者以为当是之时 , 周室微弱 , 三晋强盛 , 虽欲勿许 , 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 夫三晋虽强 , 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 , 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 。 不请于天子而自立 , 则为悖逆之臣 。 天下苟有桓、文之君 , 必奉礼义而征之 。 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 , 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 谁得而讨之!”
意思是 , 周天子就是不答应 , 然后赵韩魏就会自立成为逆贼 , 于是一旦出现齐桓晋文等明君 , 就会“奉礼义而征之” 。
且不说周天子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力;就算周天子说不并且成功了 , 也可以明确一点 , 不仅当世肯定没有齐桓晋文 , 以后也不会再有 。
原因很简单 , 因为诸侯阶层已经被卿大夫阶层所全面取代 。 正如几百年来 , 从来没有哪位诸侯为周天子真正“出头” , 以后也不会再有卿大夫为“诸侯”出头 , 毕竟谁会干不利于本阶层的事情呢?这注定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