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基地』宁乡市坝塘镇“桑叶+”拉长致富“链”助力脱贫攻坚丨晚报头条

长沙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岳冠文 聂映荣
明媚的阳光下,一排排桑树郁郁葱葱,一颗颗乌黑的桑葚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五一”期间,在宁乡市坝塘镇洋西塘村的桑叶种植基地,游人们流连忘返。
连片的桑树成排成行,一阵风吹过,桑葚在翠绿的桑叶间忽隐忽现。几名村民正在树丛中忙着采摘。54岁的贫困户殷佑莲在基地工作了一年多,不一会儿,她已摘了一小筐。“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这活还比较轻松,最主要是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2015年,殷佑莲的儿子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孙子还在读小学,家中因此致贫。这些年里,除领到低保补贴、残疾补助外,殷佑莲还可领免费的扶贫鸡苗,当地又为她安排了家门口的工作。殷佑莲粗略算了算,去年她在这里赚了2万多元钱,让她觉得生活有了更多奔头。
在桑叶种植基地里,有二三十名村民,其中一些是和她一样的贫困户。
 『种植基地』宁乡市坝塘镇“桑叶+”拉长致富“链”助力脱贫攻坚丨晚报头条
文章图片
“五一”假期,这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罗安乐正忙着接待工作。他记得,2018年下半年,他们在此种下桑树苗,“今年这些桑树长势好,收成也好!”
采访人员一打听更意外,这个与桑树结缘的宁乡满哥,曾是北京首钢的一名工程师。在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的大潮中,罗安乐决定扎根家乡,通过与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湖南桑叶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洋西塘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
当初为何将种植基地设在这里?除乡土、交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一大片农田正需要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来修复其功能。而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及品种选育,让这一品种的桑树兼具了桑叶、桑葚高产出的经济能力和对土壤的修复能力。
在这里,一棵棵桑树,既是乡村振兴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供给者,又是土壤的修复者,更是参与当地脱贫攻坚的助力者。
“这些桑树从上到下都是‘宝’。”罗安乐乐呵呵地说,在产学研结合的背景下,种桑并不只是为了养蚕和产桑葚。一系列多元化利用科研成果在此落地——枝头的桑叶芽已成为该基地向大型超市输送的“高档蔬菜”;娇嫩的桑叶被采下后,有的被送去养蚕,有的被送去制作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的桑叶茯砖茶;较老的桑叶及残枝则被制作无抗桑叶发酵饲料,用于养殖宁乡花猪、土鸡等,桑叶本身具有抗菌消炎等功效,既取代抗生素,又能让畜禽产品脂肪率、胆固醇降低。在这基地的桑树之下,还有种养结合的小水池,里面喂着肉质细嫩的桑叶鱼。
“这是湖南目前唯一一家构建了‘桑叶+’黑茶、饲料、畜禽等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团队负责人李飞鸣介绍,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有利于耕地修复,也让桑资源“跨界”到畜牧业等行业,提升附加值,更通过循环种养、休闲旅游等方式,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形成。据其估算,每亩桑地产出可超过2万元。
从种植到加工,从初加工到深加工,“桑叶+”产业链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延伸。在上游种植环节,他们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的工作;在下游养殖环节,他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正是有了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才有了根基。采访人员了解到,仅在坝塘镇,所有符合产业帮扶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选择到了自己中意的特色种养产业,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达100%。9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截至2019年底已有883户实现脱贫。
阳光下,大地上,一株株桑树生机勃勃,正见证着新农村孕育的新希望。
采访人员手记
一棵桑树的供给侧改革致富之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不少田园诗人笔下最美好的精神寄托。
种桑,自古以来就用于养蚕缫丝织绸。在宁乡坝塘,桑葚、桑葚酒、桑叶茶……品类繁多、包装精美的农产品映入采访人员眼帘——科研院所和当地政府独辟蹊径,放大桑树的使用价值,将桑葚作水果产业化培育,用桑树茎叶作养殖饲料,无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可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