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古书籍大全

算命古书籍大全

文章插图

算命古书籍大全

文章插图
太渊脉第一

以名也 。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
二、部位:太渊寸关尺三部 。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前凹陷中即天河,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
数主热涩主寒
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
离经脉第二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
二、部位:
甲、鬼哭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
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
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天河脉动加大,以候心气 。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 。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
丙、候指尖寒热
四、所主:
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 。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
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 。证治详《证治品》 。
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
二、部位:少海 。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 。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 。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
一、所候:胃经脉
趺阳脉第四
二、部位:冲阳及艮宫鱼际上正对合谷的下面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 。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用力捏之 。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为胃家实,宜下之 。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 。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 。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 。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 。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
人迎气口脉第五
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
二、部位:如前述 。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 。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
四、所主:
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是“四正” 。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 。反之,超过或不及是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 。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 。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
青龙脉第六
《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
一、所候:肝经脉 。
二、部位:两侧期门 。其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部位不同 。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 。右动极微 。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相等,甚或大于左 。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 。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痛 。气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内侧 。
太冲脉第七
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
二、部位:两侧太冲 。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 。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绝者死 。
龙曜脉第八
《黄庭经》曰:胆之神名曰龙曜 。
一、所候:胆经脉 。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 。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下候日月在脐两旁外开-寸、斜上约寸凹部,与腰眼相对 。腰眼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 。
三、诊法: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 。
四、所主:耳门动脉插鬓中为有余 。上入率角者为过 。日月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也 。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 。
神阙脉第九
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神阙 。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
一、所候:脾经脉 。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 。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 。盖真理不可抹杀也 。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 。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
二、部位:神阙,虚里经外奇,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三、诊法:
甲、以剑诀取神阙 。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
四、所主:甲、神阙: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
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 。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 。经闭及气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 。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 。反之为不足之征 。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以上诸脉 。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 。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
育婴脉第十
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之分,其真神号育婴 。
一、所候:肾经脉
二、部位: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 。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
三、诊法: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 。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法同 。轳辘关亦候气,令病人俯卧,用豹扑候之拇指交接于十四椎处,四个指头平贴季肋之下,然后拇指向平行分开,同时拇指内顶,取在灵台上,病人腰内有酸麻胀痛等八触反应出现 。
四、所主:尺肤温和者为正常,甚热者为肾水亏,热极而发红色为阴虚之极 。寒者为肾寒,男子失精亡血,女子梦交不孕 。育婴买长短合度而偏长且温和者,按“太素脉法”主多嗣 。轳辘关候肾之本脏,正常人仅腰有酸胀感,如酸胀下行至臀腿为下虚之候,主肾虚;酸胀上行至阳纲、肝脾腧等处时,上有余之候,主肾阳上浮 。
一、所候:小肠经
二、部位:小海
竿珠脉第十一
三、诊法:本脉以候气为主,用中指叩弹小海 。
四、所主:诊法一般叩弹一次即出现麻跳,两次方出现者为气迟,三次方出现者为气迟甚,四五次方出现者为小肠气化能极差 。叩弹后跳痛但不麻者为小肠热证 。叩弹后麻木不仁为患小肠痈疽 。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小指甲,甲血聚迟者为阴疽肠癌,血自还速者为阳证有热,聚血紫黑者为中毒 。
一、所候:大肠经 。
二、部位:合谷 。
庚金脉第十二
三、诊法:甲、同胃经艮宫脉候气乙、候脉
四、所主:甲、掐合谷痛者为胃病,痠胀者为大肠病算帐,便秘者胀多,便溏者痠多 。
乙、拉提虎口软筋,痠感为常 。又以痠、胀、痛定阴阳虚实 。丙、合谷脉长出虎口为大肠阴虚便秘之候,大便初鞕后溏者尤然 。
丁、合谷脉长,候气时具有麻胀感者为肩臂痛或肩臂不举之症,治宜取手阳明,较服散风逐湿药为佳 。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
一、所候:胰经脉
二、部位:阳池与支正
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 。然后配以太阴脉诊法,则胰之腑病可得矣 。
水曹脉第十四
【算命古书籍大全】膀胱之神名水曹橼《黄庭经》,主浊水之败出,故曰州都之官《内经》
一、所候:膀胱经
二、部位:委中
三、诊法:候气并候脉,用豹扑劲取委中 。
四、所主:
甲、以脉之阴阳定膀胱之盛衰,湿热重者,其浮洪弦动指 。
乙、用中指弹按委中,出现痠麻胀感直下足踵者为常 。不足胀者为本经气滞,不出本者为本经气虚过甚 。
五、委中脉不出或脉弱者,可导引灵台,一手取灵台,一手取委中,呼按灵台,吸按委中,如是反复三四次,脉出者为本经气虽虚而尤易治也 。
督脉第十五
督为三阳之都督,率三阳而上 。督任冲三脉同出于“玄牝之门” 。
一、所候:督脉
二、部位:頞中即山根,鼻之中部,为督与三阳之会 。
三、诊法:气脉并候 。用离经指候山根动脉 。用同法候鼻之冷热 。或以掌候鼻息之冷热 。
四、所主:
甲、动脉只现于山根者为常 。脉至鼻樑中部或鼻尖者,为督与三阳交回失度,
三阳气脉下注不升 。湿热过重呈脚气病者尤见此脉 。脉跳由山根别走入目内眦,所谓别入龙宫眼角处之经外奇,高血压者多见之 。
乙、鼻尖冷者为脾阳不足之候,其便必溏,食后欲寐 。鼻冷一半者,四逆汤主之,山根冷者主死,据经验不出一来复矣 。额亦冷大汗如油者,亡在倾刻矣 。鼻冷一半,但如额尚热者,虽汗出,服独参汤尚可救,额冷甚,不治 。鼻息冷为脾气绝,不治 。
冲脉第十六
发于黄庭,出气街,夹任脉而上冲,故谓冲 。
一、所候:冲脉
二、部位:鹊桥关位于舌根下,下颌陷凹中,有脉应指处,并须与太冲合参 。
三、诊法:主候脉
四、所主:正常人脉如蛛状,来回团转,病者反是 。由是以察血分之盈亏 。决生死法:鹊桥沉微,太冲脉闭为死候 。一般临死是太冲先闭,鹊桥后闭 。
带脉第十七
带环人腰间,由肾别出,自十四椎出章门,下带而对于胞中,如腰带前垂,统三阴三阳之升降 。
一、所候:带脉
二、部位:章门或倒八字筋
三、诊法:以中指贴章门候脉,以提拿手法取倒八字筋不宜重取
四、所主:
甲、本脉以缓为正常,迟濡为阳不足,数为阳升有余,皆升降失度之表现 。
乙、提拿倒八字筋,痛胀者为胞中湿热,主带下 。
任脉第十八
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自中极而上,至唇下 。任脉妊养三阴故名 。
一、所候:任脉
二、部位:素髎及承浆
三、诊法:素髎候气,承浆候脉
四、所主:素髎破如瓜瓣者,主已破身 。承浆脉以沉细为顺,脉闭是三阴内热蕴藏,承浆放血为治 。承浆色赤主阳明热盛,男子承浆不生髭或少生髭主任脉虚,女子承浆黑主胞冷或不孕,亦任虚故 。又胃虚者承浆及环口亦黑,须辨之 。任脉自觉发烧,亦任虚也,当滋阴益血兼补冲任 。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二维者三阴三阳之纲维也 。
一、所候:阳维脉与阴维脉
二、部位:手十宣及足中趾,此为诊候之初阶,二次第真气候之 。盖二维虽维三阴三阳,主溢蓄,其脉气固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然其脉浮行于体表,无形质可究,故只可以真气察知,以感摄法为用也 。
三、诊法:
甲、指诊法:大指候肺、食指候脾、中指候心包、无名指候肝、小指候心、足中趾候肾 。望切结合:望指之“形生”肥瘦、长短、节粗细等 。望指之五色所主、五色相配、甲血聚散之迟速、指尖之冷热,以察三阴三阳之平衡与否,推知二维之失度合度 。
乙、真气探测法:医家运气于两掌,平掌离病人一二尺,撩循二维部位分别而过以病人之"八触反应"定其维脉之溢蓄状况.
此法原用于导引术,其以不同方式用之,又能使阴阳不能自相维者,或三阴三阳间不相维者,得其中道,以合圣度 。
惟此术非一般医家所能运用,上师讲学,其次第每因学人水平而施,是故前传“廿部脉法”中无此次第,余得其概,姑录于此,以传来者研习 。由是以观维脉之本性与夫十二正经者,各异也矣 。苟如是则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尤未得其全也 。
阴阳二蹻脉第二十
蹻主一身之矫捷,入脑而主平衡 。
一、所候:阳蹻、阴蹻二脉
二、部位:内外四池经外奇也,内外踝直下前后之凹陷中
三、诊法:用指按,以候酸麻胀痛之气 。
四、所主:压内池,气下涌泉;压外池,气达至阴 。以感觉之有无、迟速、长短,判定是否“矫健” 。右脉不正常者病在左,左脉不正常者病在右 。盖脑之反其向而用之于四肢也 。
五、二次第之诊断:其透气法与阴阳二维脉之二次第诊法略同 。惟平掌,可改为云手之擒拿手,掌变阴掌时分别用于病者头前后部,病者觉眩晕欲倒者是病,反之为常也 。省老人安每询其“矫健”否,其用词是斯意也 。
真气探癥瘕法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癥,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 。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 。癥属阴而瘕属阳 。
一、所候:腹内癥瘕积聚
二、部位: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
三、诊法:甲、肝硬化或边缘初期硬化者,扪之如蛇如鳖如臂等,可以落雁劲用左手
覆肝区小指正靠肋边,然后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随蛹动劲,至手下冒凉气,便问病家,病家亦必应之曰:有气外吸 。吸力达几指,大致为肝区膨胀出肋骨部位,盖癥属阴,真气外透为阳,阴阳相感故觉吸力 。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 。
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