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科研:洞察号火星日记:300多场“火星震”、神秘午夜脉冲和黏黏土壤( 二 )


“洞察”号任务的工程师最初在设计“鼹鼠”时 , 预想的是它将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进行作业 。 德国宇航局的太空科学家Tilman Spohn解释说 , “鼹鼠”探测器专为无粘性土壤而设计 , 在无粘性土壤中 , 土壤颗粒之间几乎没有摩擦 , 就像是一大罐砂糖一样 。 但是“洞察”号的着陆地点却是粘性土壤 , 土壤颗粒紧紧粘结在一起 , 更像是一大团面 。
当“鼹鼠”开始钻洞时 , 周围的土壤逐渐形成了一个坑 。 而“鼹鼠”无法克服坑壁上的摩擦力 , 因此不能继续向地下前进 。 Spohn说 ,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关于粘性土壤的实验室实验中遇到了这种情况 , 但是他们以为“洞察”号的着陆点会是无粘性的土壤 , 因为其他火星着陆点的土壤状况都是如此 。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学家Mathew Golombek说 , “洞察”号似乎不幸地落在了硬壳层——致密、坚硬 , 由土壤压实而成 。 这里的硬壳层 , 不论是硬度还是厚度 , 都超出了预期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洞察”号任务的工程师们一直在尝试用着陆器的机械臂将“鼹鼠”固定在坑边 , 以便为它提供更多的摩擦力 , 以继续前进 。 目前“鼹鼠”探测器已经开始再一次钻探——缓慢而小心 。
“到圣诞节的时候 , 也许我们收到的礼物是 , 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 ”Spohn说 ,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不错了 。 ”
原文以‘Marsquakes’ reveal red planet’s hidden geology为标题发表在2019年12月13日的新闻上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