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科研@洞察号火星日记:300多场“火星震”、神秘午夜脉冲和黏黏土壤( 二 )
探测器问题
“洞察”号迄今为止最为戏剧性的问题出自于“鼹鼠”温度探测器 。 这个探测器最初按照计划在地面钻洞 , 但在去年十月份遭遇阻碍 , 突然弹出了洞口 。
“洞察”号任务的工程师最初在设计“鼹鼠”时 , 预想的是它将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进行作业 。 德国宇航局的太空科学家TilmanSpohn解释说 , “鼹鼠”探测器专为无粘性土壤而设计 , 在无粘性土壤中 , 土壤颗粒之间几乎没有摩擦 , 就像是一大罐砂糖一样 。 但是“洞察”号的着陆地点却是粘性土壤 , 土壤颗粒紧紧粘结在一起 , 更像是一大团面 。
当“鼹鼠”开始钻洞时 , 周围的土壤逐渐形成了一个坑 。 而“鼹鼠”无法克服坑壁上的摩擦力 , 因此不能继续向地下前进 。 Spohn说 ,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关于粘性土壤的实验室实验中遇到了这种情况 , 但是他们以为“洞察”号的着陆点会是无粘性的土壤 , 因为其他火星着陆点的土壤状况都是如此 。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学家MathewGolombek说 , “洞察”号似乎不幸地落在了硬壳层——致密、坚硬 , 由土壤压实而成 。 这里的硬壳层 , 不论是硬度还是厚度 , 都超出了预期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洞察”号任务的工程师们一直在尝试用着陆器的机械臂将“鼹鼠”固定在坑边 , 以便为它提供更多的摩擦力 , 以继续前进 。 目前“鼹鼠”探测器已经开始再一次钻探——缓慢而小心 。
“到圣诞节的时候 , 也许我们收到的礼物是 , 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 ”Spohn说 ,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不错了 。 ”
原文以‘Marsquakes’revealredplanet’shiddengeology为标题发表在2019年12月13日的新闻上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 「快速」海南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审批快速为发展加速
- #自然保护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海南督察整改工作存在相互掣肘 甚至推诿扯皮
- 上观新闻强调来自自然界,多方驳斥新冠病毒“人造”论
- 「自然资源局」永州:东安县局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 科技日报这个科研团队10年精研“治水良方”,破解我国大流量泵站建设发展"瓶颈”
- 天文人造绕地行星的轨道衰变,五大因素,自然行星可逃避此命运吗?
- 央视新闻客户端自然资源部: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 崇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崇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尹念红检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省级』利好!江苏加大省级科研经费“放权”力度
- 中国能源报全球油气开发招标断崖式下跌!自然资源部:放开油气勘查开采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