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比亚迪受冲击最大,3家车企营收首次集体下滑( 三 )


此外 , 比亚迪2019年财务费用高达30亿元 , 而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仅有1.08亿元和-3.5亿元 。 “主要是本期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 比亚迪在财报中解释 。 由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依然较高 , 且持续对外投资 , 比亚迪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筹资 , 这被认为是利息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 。
不同的盈利曲线
以2019年为节点可以看出 , 三家车企近10年的营收呈现出不同的走势 , 它们在2015年前后都进入了明显的增长阶段 。 这背后的因素既包括企业发展近20年技术的积累 , 也有SUV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等原因 。 2015年 , 吉利汽车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8.64% , 长城汽车同比增长21.46% , 比亚迪同比增长37.48% 。
此后 , 拥有汽车、二次充电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等多项业务的比亚迪在2016年营收率先突破1000亿 , 长城汽车在2017年实现这一突破 , 吉利汽车则在2018年也加入了千亿营收俱乐部 。 虽然前后脚实现了总营收1000亿元的突破 , 但表现在净利润上 , 三家车企呈现出了不同的曲线 。
财报显示 , 吉利净利润从2015年开始持续上升 , 到2017年、2018年突破100亿元;长城汽车2015年之前年度净利润表现一直优于比亚迪和长城 , 2016年突破100亿元 , 不过在2017年却腰斩进入平谷期;比亚迪在2015年之前净利润一度低于10万元 , 在2015年、2016年连续暴增之后 , 从2017年起开始逐年跌落 , 这被认为主要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有关 。
尽管2019年全部盈利下滑 , 但相同的是 , 为了应对“新四化” , 三家车企在研发领域都保持了高投入 , 在比亚迪研发投入规模最大的前提下 , 吉利汽车2019年研发投入的增幅是三家中最大的 , 同比增长59%至54亿元 , 占营收比例的5.5% , “主要用于平台技术、新车型的研发以及新四化方向” , 吉利汽车表示 , 而这也是全球车企目前研发投入的主要方向 。 长城汽车2019年研发投入42.48亿元 , 同比增长7.31% , 占营收比例4.4% 。
市场大环境的压力 , 促使三家车企在2019年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降本增效 。 例如 , 长城汽车2019年进一步进行了资产聚焦 , 剥离了部分汽车出行业务及汽车租赁业务;比亚迪正式发布旗下三电技术平台“e平台” , 以降低生产成本 , 降低对补贴的依赖 。 而吉利汽车在财报中表示 , 2019年公司强化内部控制 , 节约成本 , 重组业务模式 , 减少持续关联交易量 。
通过统计可以得出 , 三家车企在中国品牌乘用车集团销量前十五名中的占比也在2019年都实现了提升 , 其中吉利汽车为16.4% , 长城汽车为10.96% , 比亚迪为5.45% 。
不确定下寻找新增长极
除了努力提升高端产品占比 , 拓展海外市场也成为2019年三家车企开辟新增量市场的统一做法 。 2019年是长城汽车全球化元年 , 其出口量为6.5万辆 , 同比增长38.68%;吉利汽车2019年出口5.8万辆 , 同比增长110.6% 。 而比亚迪的商用车在海外也颇受青睐 。
除了全球化业务的拓展外 , 长城汽车和比亚迪还在推动零部件业务从过去的封闭体系走向市场化 , 为公司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 2018年 , 长城汽车剥离了旗下零部件业务 , 并成立了四家独立公司 。 目前已与多家车企洽谈电池供应业务;并有望引入外部投资者 。 在三电领域积累较深的比亚迪也在2019年陆续拆分了零部件板块 , 成立了五家“弗迪”系公司 , 推动相关业务的市场化 。
2020年 , 三家民营车企在新增长极上继续发力 , 其中 , 长城继2019年俄罗斯图拉工厂竣工投产后 , 2020年初又与通用汽车签署协议 , 将收购其位于印度与泰国的整车工厂 , 计划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 。 此外 , 能够助力其全球化的、与宝马汽车共同打造的光束汽车项目也在去年正式启动 。
比亚迪的业务整合也在继续大刀阔斧进行中 , 其日前宣布重组成立的“比亚迪半导体”计划上市 , 这意味着其IGBT业务也将迎来市场化 。 此外 , 比亚迪今年高调发布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也被寄希望于为其打开电池外供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