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1936年 , 三名红军战士在陕北合影 。
他们可能是警卫员 , 每人腰间别着一把毛瑟C96手枪 , 俗称“驳壳枪”或“盒子炮” 。 这种手枪由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正式生产 , 国内的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制械所均有仿制 。
虽然性能不及同时代的其他手枪 , 但毛瑟C96手枪因其霸气侧漏的外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 并成了当时中国军官的标配 。
图中的红军战士使用的可能是仿制枪 , 从上面压制弹夹 。 有意思的是 , 他们都将弹夹插在墙体上 , 看着怪怪的 。 但这也恰恰说明当时条件之艰苦 , 因为很多红军战士手中虽有枪支 , 但子弹非常缺乏 。 有些战士为了蒙蔽敌人 , 常常在子弹袋里插入秸秆冒充 。
这几名战士将弹夹插在弹仓上 , 露出子弹照相 , 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吧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一名正在一座寺庙里站岗的战士 。
穿着破旧而单薄的粗布棉衣 , 背着在战斗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的汉阳造 , 胸前的子弹袋更是磨损得非常厉害 , 而且瘪瘪的 , 很难说有几发子弹 。
很显然 , 这是一个老兵 。 尽管装备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 , 但精神从没有倒下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1946年在四川万县(今万州区)万州桥拍摄的照片 。
凌空飞架的桥下 , 无数的妇女正在清澈到苎溪河边浣洗衣物 , 仿佛过节一般地热闹 , 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万州桥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 由万县人王文选、余茂林等人捐募所建 。 桥长约40米 , 高19米 , 宽9米 。 1893年 , 在桥上添建了六间飞阁凉亭 , 形成了图中绝妙的景观 , 也成为了当地标志性景观 , 引无数人们前来参观 。
令人痛惜的是 , 1970年 , 滚滚山洪冲进苎溪河 , 把这座刚满一百岁的百年老桥彻底冲毁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清末时期的乡村路景 。 长满荒草的山脚下 , 是一条很平的大道 。
一名年轻的母亲坐在骡子的背上 , 两个孩子一左一右放在两个箩筐里 , 另外一个年龄小的被她抱在怀里 。 为了躲避照相机的镜头 , 她故意将脸扭向一边 。 她一转头 , 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她的容貌了 。
在前面牵引的骡夫年龄不大 , 好像还是一个孩子 。 在他们身后 , 有一位提着小竹篮赶路的年轻女子 , 虽然裹着小脚 , 依旧走得脚下生风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1945年8月 , 广西 , 一名年轻的士兵正徒步前往桂林 。
此时正是酷暑天气 , 衣衫不整的士兵头顶遮阳的湿毛巾 , 手拿着破蒲扇 , 面对镜头露出开心的笑容 。 此时 , 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还有几天时间 。
士兵肩膀上扛着一把美造的M1917式步枪 , 30口径 , 这是一款一战时美军使用的老枪 。 一战结束后 , 这种型号的步枪全部从美军中撤装 , 变卖的变卖 , 封存的封存 。
1941年3月 ,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后 , 将一百多万支封存的M1917式步枪取出 , 分别提供给中、英、法等国作为援助物资 , 当时有十五万多支流入中国的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清朝时期的老照片 , 母亲端坐在椅子上 , 身着刺绣精美的华服 , 双手抚着膝盖 , 神情庄严 , 雍容华贵 。
另一侧站着她的女儿(有人猜测说可能是儿媳的 , 年龄明显不对 , 尽管过去的女孩子结婚比较早) , 头束抹额 , 鬓佩华胜 , 容貌清新可人 。 尽管裹着一双小脚 , 也不失少女的灵气 。
更有意思的是中间的那辆三轮婴儿车 , 柳编的车斗 , 铁制的轮子并有辐条 , 非常轻便美观 。 这种样式的婴儿车在当年非常罕见 , 也非一般家庭能用得起的 。
【爱历史】老照片: 腰间别着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 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文章图片
清末老照片 , 拍摄时间为1906年前后 。
这是一个犯罪团伙 , 前排中间的人是这个团伙的头目 , 名叫赵三 , 从其所戴的木枷文字可知 , 他们的罪名为:“偷窃电灯铜线 。 ”木枷为“钦命工巡总局”所封 , 它是当时管理京城市政建筑和社会治安的临时机关 。
北京用电的时间比较晚 , 1905年才成立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 , 厂址在前门西大街 , 1906年11月25日正式对外供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