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受疫情影响北京垃圾分类“静悄悄”启动,这次北京准备好了吗?( 二 )


刘建国认为 , 北京的当务之急是 , 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相结合 ,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 。 同时他还认为 , 可以将防疫形成的比较好的做法 , 如社区精细化管理、居民培养起来的卫生意识和规则意识等 , 引入垃圾分类推进工作 。 “垃圾分类是一项典型的社会治理工作 , 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主要取决于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参与的普遍程度 。 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 , 坚持不懈 。 ”
北京垃圾分类@受疫情影响北京垃圾分类“静悄悄”启动,这次北京准备好了吗?
文章插图
4月30日 , 在中关村街道黄庄社区 , 工作人员(右)为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 新华社 图
北京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这不是北京第一次推行垃圾分类 。
北京市自1996年开始试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 , 西城区大乘巷居民区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地区 。 2002年 , 北京市政府制定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生活垃圾分类方针 。 2011年 , 北京市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 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专项法规 。
2019年住建部等9个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 提出到2020年 , 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
包括北京市在内的重点城市纷纷出台地方细则 。 2019年11月27日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条例》 , 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 垃圾分类不再停留在积极“倡导”层面上 , 而是作为垃圾产生者的全体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定责任” , 成为强制性规定 。
后端处理能力不足等影响推行效果
在北京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之前 , 为何前几次推行最后都难以坚持?刘建国介绍 ,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 , 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 各环节必须配套衔接 , 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 , 关键在一头一尾 , 即分类投放和分类处理 。
在投放端 , 市民群众的参与度尤为重要 。 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在2019年曾撰文写道 , 我国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仍然较低 , 据评估 , 群众参与度不到 40% 。 刘建国也表示 , 我国垃圾分类“木桶”的短板之一便是“全民参与” 。
此外 , 在垃圾分类运输中 , “先分后混”情况明显 。 王毅称 , 很多地方部门忽视对分类垃圾实施分类运输的投入 , 导致已经分类好的各种垃圾一起混装在垃圾运输车上 , 致使前期的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前功尽弃 , 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 , 并没有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系统工程的现实目的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