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015年之前 , 隆基股份主业仅涉及硅片 。 之后 , 它成为国内首家由单晶硅片扩张到电池、组件端的光伏企业 。 \r“当时 , 市场多选择多晶 , 单晶份额在下降 。 因为硅片到电站的中间还有电池和组件 , 这两个环节阻隔了单晶的价值传递 。 ”李振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称 , 这是隆基往下游扩张的重要原因 , 以避免单晶被边缘化 。 \r进军组件业务仅两年后 , 隆基股份杀入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排名 。 2017年 , 该公司以4.4 GW的出货量 , 位列第七 , 2018-2019年 , 排名跃至第四 。 \r
\r但当下 , 隆基股份的组件销售渠道也备受考验 。 因为蔓延中的全球疫情带来了新挑战 。 \r组件是光伏产业链的最终产品 。 2019年 , 中国组件出口量达66.6 GW , 占总产量约67.5% , 高度依赖海外市场 。 \r受疫情影响 , 目前海外光伏项目施工进度减缓或暂停 , 这直接影响光伏产品的需求 。 \r“当行业步入慢速增长阶段时 , 谁拥有组件订单谁才是老大 。 ” 上述新能源研究员指出 , 如果隆基的组件订单下滑 , 它的硅片端会变相过剩 。 \r2019年 , 隆基股份的组件海外销售达到5 GW , 同比增长154% , 占对外销售总量的67% 。 \r“后遗症”显现\r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新一轮变化:由此前单项产品巨头 , 转变为一体化龙头之间的厮杀 。 因为不愿受制于人 , 组件商有了自己的电池和硅片制造 , 硅片商和电池商也布局了组件销售渠道 。 \r但眼下一体化龙头们的布局 , 又区别于过往巨头们“垂直一体化”的做法 。 \r2005-2008年 , 是“拥硅为王”的时代 , 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和组件的全覆盖 , 是稍具实力企业的普遍选择 , 比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2013-2018年 , 下游电站成为新风口 , 急于突围的光伏制造企业纷纷入局 , 比如协鑫 。 \r事实证明 , 因逐利而不考虑实际情况 , 强行“一体化”的做法 , 最终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 \r当下的一体化趋势 , 则多是建立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上 。 \r“大家都选择了有自身优势的环节进行扩张 。 比如通威抓硅料和电池、隆基抓硅片和组件 。 ”上述光伏企业高管对界面新闻指出 , 各企业仍处于专业化阶段 。 \r但无论哪种“一体化” , 都直接挑战企业的资金能力 , 更何况叠加了各环节的产能扩张 。 \r截至今年一季度 , 隆基股份总负债为328.7亿元 , 为上市首年末的17.4倍;负债率为52.1% , 虽低于大多数同行 , 但较上市首年末的38.3%有明显增长 。 \r2019年4月 , 隆基股份按照10:3比例配股 , 募集资金38.28亿元;同年10月宣布拟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50亿元可转债 。 自2012年上市以来 , 该公司融资金额累计逾170亿元 。 \r从账面看 , 隆基股份在手实际资金相对充足 。 由于销售规模扩大、配股筹资等原因 , 截至2019年末 , 该公司货币资金为193.36亿元 , 同比增长151% 。 \r为打造庞大的产能帝国 , 隆基股份在手资金与投资额之间或存在缺口 。 \r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 , 目前隆基股份共有15个未完全达产/在建项目 , 预计总投资额合计355.53亿元 。 \r
\r对此 , 隆基股份回应称 , 累计超300亿元总投资 , 是一个逐渐投资的过程 , 不会对资金链造成影响 。 \r在上述15个项目中 , 三个为今年新上产能项目 , 投资合计约70.11亿元 , 资金来源均为自筹解决 , 投产时间均在今年底前 。 \r此外 , 还有三个去年签订的产能项目待董事会审批 , 投资合计约69.5亿元 。 前两个项目投产时间分别为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