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林总犹豫攻锦州,两点顾虑是否多余?“帅”与“将”的不同

作者:桅杆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个大决战 , 历时52天 , 歼敌47万人 , 一战解放东北全境 。 从事后看战役过程 , 非常顺利 , 摧枯拉朽 。 因此 , 不少人就对林总在战前迟迟不愿南下北宁线作战提出质疑 。
这一质疑当然有道理 。 不过 , 战争不是儿戏 , “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 , 如此重大的战役 , 林总作为战役指挥的一把手 , 不能不慎之又慎 , 这也带来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林在战前的顾虑 , 真的多余吗?
【历史故事】林总犹豫攻锦州,两点顾虑是否多余?“帅”与“将”的不同
文章图片
(一)与主席电报往来几个月 , 林总到底顾虑什么?
1948年初 , 东野冬季攻势结束后 , 东北55万敌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城市周围 , 被动应付 , 以拖待变 。 而我军总兵力已经达到103万人 , 是敌军的近2倍 , 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 因此 , 我军在东北已经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
2月7日 , 主席致电林罗刘等 , 就东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 提出两个方向:一是进攻沈阳外围 , 一是南下北宁线作战 , 并说“究竟打何地之敌这好 , 依情况决定 。 但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撤退之形势” 。 应当说 , 此时主席的目光已经盯上了北宁线及锦州 , 有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初步构想 。
从此时一直到辽沈战役在9月12日发起 , 主席与林总之间 , 往来电报不断 , 主席是分析并动员东野南下北宁线作战 , 而林总几度反复 , 迟迟下不了决心 。 后来因为战役发展很顺利 , 有人就质疑林总“太过谨慎” , 甚至说他“不敢”南下作战 。
【历史故事】林总犹豫攻锦州,两点顾虑是否多余?“帅”与“将”的不同
文章图片
林总作为军事家 , 对于攻占锦州的重要意义并非不明白 。 但作为东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 , 他对东北的实际情况以及敌情、我情更加清楚 , 所以也就多了一些顾虑 。 其主要顾虑有二:
一是后勤补给线的安全 。 当时 , 东野后方基地主要在北满 。 东野主力到北宁线作战 , 必须从长春、沈阳南下 , 并依靠这条交通线提供后勤运输 。 而敌军在长春、沈阳驻有重兵 , 这条交通线很容易被切断 。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辽沈战役期间 , 廖耀湘兵团10月8日出沈阳后 , 直奔彰武 , 其新3军于11日占领 , 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补给线 。
二是敌军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 锦州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枢纽 , 锦州失则东北失 。 东北一旦失守 , 东野百万大军将兵指关内 , 华北也将不保 。 对于锦州的重要性 , 蒋氏也非常清楚 , 绝不可能轻易放弃 。 所以 , 东野攻打锦州 , 蒋氏必然命令沈阳和华北敌军出援 。
(二)“这一切的关键 , 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万一锦州久攻不下 , 运输线被切断 , 敌军东西对进增援 , 坚城之下的东野主力将陷入险境 。 这就是林总的顾虑所在 , 且并非多余:东野长期善打运动战 , 长于野战而弱于攻城 。
【历史故事】林总犹豫攻锦州,两点顾虑是否多余?“帅”与“将”的不同
文章图片
东野在攻城上有过多次失利的教训:如三打四平时(1947年6月) , 东野苦战半个多月 , 伤亡惨重 , 最终无功而返;又如辽沈战役发起的4个月前(1948年5月) , 东总以绝对主力1纵、6纵及几个独立师试打长春 , 结果伤亡很大 , 进展不利 , 只得改采“久困长围”方针 。
所以 , 南下攻打锦州 , 谁也不能保证多长时间能够攻下 。 10月3日 , 主席在致林罗刘的电报中 , 明确“你们应集中精力 , 力争十天内外攻取锦州” 。 10日 , 即攻锦的4天前 。 主席在电报中强调“这一切的关键 , 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 也就是说 , 主席要求7-10天攻克锦州 , 而且还是“争取” 。
林总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南下作战的决心 , 主要是因为上述顾虑 , 是认为胜算不够 , 并非后来一些人说的“过于谨慎”或“不敢” 。 那段时间 , 林总一方面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消除上述顾虑 , 增加南下作战的胜算问题 , 包括开辟经赤峰、朝阳到义县的南下运输线等 。
经过反复思考 , 林总于7月20、22日两次致电总部 , 决心“到八月中旬时 , 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
这虽说明林总对南下北宁线作战的战役谋划已经完成 , 且胜算已经达到可以下决心的底线 。 但从电文中也可明显看出 , 林总的决心仍不够坚决 , 提出“请(华北军区)设法派兵围攻大同 , 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吸引或分散到大同方面”等要求 。 其目的 , 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华北敌军增援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