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 , 满族的人口数量为1041.0585万人 , 约占中国人口的0.77% , 少数民族人口的9.28% ,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 清顺治元年(1644年) , 清军入关 , 逐步统一全国 , 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 辛亥革命之后 , 清廷覆亡 。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 , 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 , 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 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 满族岁时风俗 , 多与汉族相近 , 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 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 。 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 , 用来区分语音 , 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 , 在清代长期使用 , 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 , 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 ,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 , 丰富而复杂 , 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 最初 , 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 历史记载 , 满族姓氏有600多个 , 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 , 仅次于汉族 , 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 , 如佟佳氏简称佟 , 马佳氏简称马 , 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 , 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 , 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 , 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 , 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 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 , 直到今天 , 很多农村仍然沿用 。 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的服饰 , 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 , 束辫垂于脑后 。 女子发式 , 在头顶盘髻 , 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 佩戴耳环 , 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 入关以后 , 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 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 , 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 , 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 , 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 。 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 , 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 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
满族的住房 , 院落围以矮墙 , 院内有影壁 。 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 , 西间称西上屋 , 中间是厨房 , 东间称东下屋 , 大门朝南 。 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 , 冬暖夏凉 。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系列—— 满族
文章图片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 , 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 。 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 , 希望早育子女有关 。 贵族官宦人家 , 盛行指婚 , 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 , 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 。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 , 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 , 如远在渤海国时期 , 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 。 如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 , 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