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引言:中国历史浩浩荡荡,无数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每一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拨最后被记住的人。而这些人又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载在史官的笔下,还有一种活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那些被史官记住的人,到了最后大多都会被后世所遗忘,因为除了真正的历史工作者,很少有普通老百姓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钻研那一堆枯燥乏味的历史书。只有在普通老百姓当中口口相传的那些人,才能真正的成为民族的精神符号。人的记忆中容易记住那些标签非常鲜明的人,无论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人物,还是老百姓非常痛恨的人物,都容易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尽管,普通人对他的感官并不代表这个人本身的功过如何,但是,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还是能筛选出是非曲直,一般来说相差并不会非常的大。明朝的海瑞,海笔架,就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名人,他的清官形象,应该只有宋朝的包拯可以与之匹敌。但是明朝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和一些描述,和我们现在脑海中海瑞的形象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文章插图
海瑞画像海瑞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可是人太过纯粹的话就容易和别人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随大溜,总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可是海瑞在所有人的眼中表现的那么大义凛然,就非常容易衬托出别人的猥琐。而且海瑞这个人只能说是一个好人,但是你去搜遍整个《明史》,你会发现海瑞根本就没有做几件对于平民百姓有利的大事,反而是毁誉参半的张居正为整个大明王朝续了一口气。好人不一定是一个能做事的人,我们看历史就需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文章插图
海瑞的成名之战海瑞被称为海笔架,这是因为他在福建某一个地方当学官的时候,有一天有省里的领导过来视察。上官来视察,那是一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上官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前途如何,所以县里面的所有官员在县令的带领下齐刷刷的就跪在门前,迎接领导。要说在明朝的时候,对上官行这样的礼节是当时的风俗,并没有说你对领导恭敬就是没有节操。可是海瑞和其他的同僚比起来,就是那样的鹤立鸡群,所有人都齐刷刷的跪下了,只有他站的笔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文章插图
后人眼中的海瑞《明史》记载: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那海瑞就是作清高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德吗?海瑞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海瑞当时他是属于教育部门的。他说如果我到了别人的地盘,我肯定要以下属的身份拜见领导。但是现在是在学校,我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我带头向领导磕头的话,岂不是对不起孔子吗?所以当他的直属领导摁住海瑞要他拜见令上官的时候,海瑞抵死不从,把这一场会见搅得不欢而散。这一个事件,就是海瑞第一次出现在人们心目当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很有骨气,但是太过迂腐不好打交道。所以送他一个笔杆博士的绰号,用来讽刺他。所以我们在前面称海瑞为海笔架,也是因为这一个原因。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文章插图
海瑞画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
文章插图
海瑞的大新闻后来海瑞到了浙江当官,浙江岁依然是当时非常有钱的地方,但平海瑞的人员他肯定是捞不到什么好地方的肥差事的,海瑞当官的地方叫淳安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困县。海瑞到了这个地方之后,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把衙门中的一些地方就开垦出来,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明史》记载: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锦被厕床,白金饰溺器。嵊时遗严氏及诸权贵,不可胜纪。其按部,常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淳安知县海瑞、慈谿知县霍与瑕,以抗忤罢去。有一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就路过了这个地方,顶头大boss的儿子到了这个地方,要是其他的官员一定会好生招待,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吧!但是海瑞还是那个海瑞,他说我们这里很穷,只能招呼您粗茶淡饭,如果您不满意,我这个县令可以亲自给您当轿夫以示对您的尊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后人评价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