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影响力会下降?探寻精英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影响力会下降?探寻精英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本文插图
导语
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代表的精英科学家群体 , 引领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 , 其学术生涯路线 , 对青年学者有启发意义 。 近日由国防科技大学李际超与美国西北大学王大顺、殷裔安及印第安纳大学Santo Fortunato等合作发表的论文 , 整理了 1900-2016 年间 545 位诺奖得主的论文发表与合作网络数据 , 对比发现诺奖科学家与普通科学家之间在论文发表、科研合作及创新研究上的诸多差异 。 例如被诺奖认可的研究工作往往出现在学者职业生涯早期 , 独立或小团队完成的工作更可能获得获奖 , 精英科学家在获得诺奖之后的新文章影响力可能下降等 。 本文是对这项研究的详细解读 。
我们特邀论文第一作者李际超 , 在北京时间5月5日(周二)19:00-20:00做客集智俱乐部直播间 , 亲述论文故事 , 报名方式见文末 。
论文题目: Scientific elite revisited: patterns of productivity, collaboration, authorship and impact 论文地址: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if.2020.0135
『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影响力会下降?探寻精英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本文插图
那些荣获诺奖的明星科学家们科研工作者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终日和瓶瓶罐罐、键盘机器打交道的书呆子 , 他们的研究工作能给社会提供巨大的价值 。 而其中的科学大牛、明星科学的影响不仅局限在科学界、更对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诺贝尔奖作为一个高含金量、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 , 为研究者去追踪那些明星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近日由国防科技大学的李际超与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学与创新研究中心的王大顺、殷裔安及印第安纳大学的Santo Fortunato合作发表的论文融合了诺贝尔奖官网、维基百科词条、诺奖获得者个人网站及微软学术图谱多源数据 , 通过姓名消歧获取了545位1900年至2016年间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诺奖获得者完整的论文发表及引文合作网络数据 , 基于此 , 将诺奖科学家与普通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进行对比分析 , 探究了诺奖科学家论文发表、科研合作及颠覆性创新的工作模式和规律 。
数据收集
『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影响力会下降?探寻精英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本文插图
图1:数据收集与验证框架
论文作者首先从多个数据源如诺贝尔奖官网、维基百科词条、诺奖获得者个人网站 , 爬取收集并手动整理了每位诺奖科学家发表的论文 , 并将这些论文在微软学术图谱(MAG)数据库进行了匹配作为“种子”;然后 , 通过“种子+个人引文网络扩展”这一过程收集每个获奖者的整个论文发表列表;最后将所获得的数据集的准确性及完备性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手动收集CV、谷歌学术、单位信息等进行了验证 。
最终 , 几位作者收集了545位诺奖科学家的完整发文记录 , 共有93,394篇期刊论文 , 并人工识别了874篇诺奖论文(整个数据收集及验证过程工作量超过了1000小时) 。
今日诺奖科学家 , 昔时当红少年郎一个坊间常见的观点认为:学术大师往往在年轻时就已经展现出了傲人的资质 。 这一点在该研究的数据集中确实得到了体现 , 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发表第一篇论文后的五年内——发表的论文数和影响力(是否是同时期、同领域被引数量前1%的论文) , 都远远超过同领域的科学家 。
『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影响力会下降?探寻精英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本文插图
图2:诺奖获得者在学术生涯早期的表现差异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表论文数量(左图)还是论文的影响力(右图)物理、化学与医学领域中的诺奖得主(深蓝色)的表现均优于普通的科学家(蓝绿色) 。 其中 , 论文发表数量是普通科学家的两倍多 , 而影响力更是普通科学家的八倍 。但这些天资优异的少年天才并不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 , 实际上他们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文的数量是普通科学家的1.77倍 , 而独立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是特别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