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淮阳 , 最早称宛丘、陈、陈国 , 因地处淮水之北 , 故称淮阳 。 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 , 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
然而 , 这座有着六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 所留下的老照片并不多 。 下面分享的图片是由清末时期传教士拍摄的照片和民国地方志上刊载的照片组成 , 小编进行了精心修复 , 力图真实还原近百年前这座古城的原始风貌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做女红的女生
图中刺绣的女孩是清末陈州女子教会学校的一名学生 。 旧时陈州城内有两座教堂 , 一座是意大利传教士在城南门内建的天主堂 , 另一座是英国传教士在城北门建的福音堂 。 义和团运动之后 , 办男、女教会学校是各地传教士非常热衷的一件事 , 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和加入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男教众
老、中、青六名男性教众坐在庭院里的合影 , 他们簇拥着一块纸板 , 纸上写着“应当拜主 , 你的上帝 , 单要事奉他”的字样 , 大概是某个擅长书法者的题词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女教众
小板凳 , 排排坐 。 一群妇人在教会建筑前合影 。 图中的老太太们并肩坐成一排 , 裹着的小脚齐刷刷地尤其引人注目 。 在图的右侧 , 规规矩矩地站着三名儿童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教会分站
一群教众在陈州“新长安(音译)”教会分站前合影 , 前排坐着年轻的妇女 , 男人和老太太站在后面 , 一些人的手里拿着打开的圣经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大聚会
院落里摆着由三张八仙桌组成的长案 , 案上摆着各种物品 , 很像是供品 。 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被安排坐在八仙桌后面 。 八仙桌前席地而坐一群孩子 , 有男孩 。 因为是冬天 , 很多孩子戴着风帽子 。 妇女们则站在后面 , 在图片的右后面能看到一名个子很高 , 穿着中式传统服饰的洋女子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太昊陵盛景
太昊伏羲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陵庙 , 位于陈州城北龙湖之畔 。 图中的高大建筑叫统天殿 , 是太昊陵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建筑 。 这座大殿始建于明代 , 面阔五间 , 进深三间 , 殿内奉太昊伏羲氏的圣像 。 图为清末时期 , 聚集在统天大殿前参加祭拜的人群 , 人头汹涌 , 摩肩接踵 , 非常壮观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古柏树
伏羲陵内的一棵古柏树 ,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 , 树身在中间裂开了 , 一名男子将身体从树孔穿过 , 展示给树洞的大小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村落风景
陈州城附近的一条村道 , 看到有摄影师到来 , 都好奇地站在路边观看 。 道路中间站着几名孩子很有意思 , 一个光着腿棍子 , 一个光着膀子 。 从时间跨度来看 , 拍摄这些照片的传教士应该常驻陈州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烈士祠
以下照片出自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刊发的《淮阳县志》 , 原图比较小也比较模糊 , 虽然小编对照片进行了修复和上色 , 但效果差强人意 。 因弥足珍贵 , 故收录于此 。 图为当年的烈士祠 。 民国时期 , 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全国各地都将传统的昭忠祠等设施改建为烈士祠 , 以纪念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的先烈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狄武襄公憩台
狄武襄公憩台又名狄青梳洗台 。 狄青为北宋名将 ,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 , 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 , 离京出判陈州 , 之后他常登上龙湖西北角的一个高台上望湖兴叹 ,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次年在陈州病逝后 , 当地百姓怀念其忠良 , 在台上筑建庙宇以祀之 。
【爱历史】一组老照片, 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陈州(淮阳)的太昊伏羲陵
文章图片
弦歌台
弦歌台位于龙湖的东南角 。 两千多年前 , 孔子“困于陈蔡” , 虽“绝粮七日” , 仍弦歌讲诵不止 , 这种贫贱不移的节操深深影响着后人的行为举止 , 人们便在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