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双壁,那宋词中流行第一人应该非柳永莫属。柳永一生的轨迹在他的词里都能窥见一二,白衣卿相的漂泊人生,才子佳人的话本故事,江南风景的旖旎美丽,在柳词中可以拂去千年的尘埃,看见那一方宋人世界。《戚氏》是柳永为自己一生而写的一首词,被时人评为“凄凉一曲终”,被后人认为可与《离骚》相媲美,多少年的风霜雨雪皆在不言中……
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文章插图
年少风流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因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的父亲和兄长都有一官半职,也可算是仕途顺利的官宦人家。柳永在进京考学之前也一直用心读书,寄希望于考取功名,以求光宗耀祖。他有才华有学识,家中条件尚可,如果进京考取功名,某个一官半职对于柳永来说算不上难事。也许是性格的缺憾又或者是命运的捉弄,柳永的人生从进京赶考开始变得与众不同。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隅书房到满目繁华的花花世界,给年少的柳永带来太大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他的早期词作也大多创作于这个时期。
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文章插图
据史料记载,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按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原本计划从福建出发,从钱塘经过杭州然后到达都城汴京。可就在杭州城,柳永便止步不前了。杭州在他笔下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极尽豪华璀璨,人间天堂般的所在。因为贪恋杭州景致,柳永便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柳永以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为拜谒词,这首词一出,柳永在杭州城的声望迅速打开,不少达官贵族和青楼舞姬广为传阅,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这一首《望海潮》写的不只是杭州优美的风景和繁华的都市,更是一个年轻人对未来的展望和雄心壮志。少年柳永的人生就从这一首词开始逐渐脱轨。
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文章插图
“风流”一词用在柳永身上,不仅指其写词多情缱绻、浪漫优美的风格特点,也指他为人浪漫多情。在一些话本流传中,有一个关于柳永红颜知己的故事也可体现其风流一二。传闻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名叫谢玉英,容貌昳丽,最爱唱柳永的词。当时的柳永才高气傲,惹恼了仁宗,只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在上任途中经过江州时结识谢玉英,在书房时看见谢玉英摘抄的柳七新词,一读便有如逢知己的喜悦,两人便坠入爱河。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柳永在任期结束回到江州后难忘谢玉英,却没曾想谢玉英违背二人当初的承诺,伤心之下柳永在花墙上题词一首,便匆匆离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羞愧于自己没有遵守诺言,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柳永的一生风流放浪,与多位名妓皆有来往,交情甚好。在他死后,许多京城名妓纷纷赶来为他出殡,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文章插图
仕途坎坷不同于在花街柳陌的受欢迎,柳永在官场仕途上屡次受挫。柳永一生对功名利禄有执着的追求。第一次考试落榜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第二次考试,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第二次考试他又落榜了。也许是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的怨气,让他在冲动之下由着性子写下那首《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句一出,宋仁宗的气不打一处来,从此科考路上无异于给自己多了一个绊脚石。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可是在最后关头等皇帝朱批这栽了个跟头,皇帝看见柳永的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哪里还在意他的词是否写得好,便在名字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至此,柳永的仕途之路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直到51岁时,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终于及第,柳永暮年及第,后来也担任过几个不起眼的官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论才华,没有几个人能超越他,可如果论为人处世上的智慧,柳永不算一个十分通达的生活家。他的性格决定他人生的曲折,如秋风萧瑟,不再长青。
柳永晚年作的这首词,可与《离骚》媲美,宋人评为“凄凉一曲终”
文章插图
凄凉曲终柳永晚年一首《戚氏》,是长调慢词,这首词的字数在宋词史上算多的词了,它分为上中下三叠,上中叠写景,写柳永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下叠则笔锋一转,开始回忆往昔,转为抒情。要解读这首词就必须了解柳永一生的旅程,这首《戚氏》也可视为柳永的自画像,一字一词都镌刻着人生的铅华。词的上中叠描绘一幅深秋寂寥的晚秋图,也许是人到中年,心态不如从前那般豪情壮志,看见落叶就会悲秋,会自怜。柳永自比宋玉,用“宋玉悲感”来将自己的痛苦具体化。柳永在被外放时期心情是十分愁苦的,他心比天高,自认有满腹经纶却从不被重用,只能当个闲职小官打发时间,这对他来讲太难以接受,他想到了宋玉,那个和他有着同样命运的人,即使相隔千年,心里的愁苦也是一致的吧。以羁旅行客的角度来自述自己在旅程中看见的景色,柳永笔下的《戚氏》底色是灰暗和枯黄,柳永看到的景致未必如此凄苦,也许是心境影响,仕途不顺,人生大好时光看似已经堪堪错付,这景与看客的心早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