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大:郭强:在建“山东第一高”造楼师( 二 )


为确保桩基承载力,项目采用大直径桩基,桩基立柱截面,长宽达2.8*1.5米,相当于一间屋子。
“混凝土可通过超高压,直接泵送到428米的楼顶。”郭强介绍,这离不开他和同事并肩研发的高性能泵送砼技术。
向超高层迈出第一步
十年来,郭强一手参与并见证了公司超高层建设从无到有,再到强的整个发展历程,个人也逐步从初生牛犊的施工员,成长为超高层领域的技术“大拿”。
2010年,在经历施工员、工长后,郭强正式迎来人生第一个担任总工程师的项目——大众传媒大厦项目。
也就是这座147米、当年济南排名靠前的高层楼宇,毫不客气地将郭强为难了一把。“打桩基,以及将混凝土泵送到楼顶,这两项技术难题,一辈子都不会忘。”
由于现场毗邻趵突泉、黑虎泉,地下溶洞特别多。灌注混凝土制成桩基时,来了大麻烦。“正常一根桩基,可能仅需要20立方米混凝土,但灌注三四十立方米混凝土,还见不到砼的影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克服该难题,对于小溶洞,郭强等人使用混凝土填堵,大溶洞,则选择使用钢套筒。当年没有先进的探测设备,郭强就亲自上阵,用做好的吊笼,下去勘探。
为避免溶洞导致桩基偏斜,郭强等人就使用潜孔钻引孔、填充毛石等方式。靠着迎难而上的干劲儿,一根根桩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超高层建设,还需要面临的一项难题就是,如何把地面的混凝土泵送到楼顶。当年还没有成熟的超高压泵送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郭强等人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优化混凝土配比,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减少泵送过程中的阻力,终于成功。
回头看一看走过的路,一座座超高层,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但也正是在难题突破中,才有了今天的超高层大拿。
远赴沈阳开疆破土
亲自下桩孔勘察、不厌其烦研究混凝土配比……正是看中了郭强在大众传媒大厦项目这股肯吃苦、不服输的韧劲,2012年7月,公司选调郭强远赴东北沈阳,以项目总工身份,参建时下“沈阳市第一高”——330米的沈阳华强金廊城市广场。
郭强至今还记得初涉陌生市场的那股辛酸。“下午三点多去市场买被褥,竟然关门了。真的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郭强介绍,一切都只是开端,后期建设过程中,从手续审批到项目建设,再到技术难题突破,整个过程几乎全部是靠探路摸索走了过来。
也就是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郭强和项目团队,创下了诸多行业不凡的业绩、不朽的篇章。在超高层施工、地下结构逆作施工、超厚筏板混凝土分层浇筑等领域,实现了诸多技术创新。
郭强也创造了诸多的人生第一次,也是公司的第一次:东北首例超深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分层浇筑技术,确保大楼坚固可靠、安全耐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空中造楼机”,满足了安全、快速、适应性强的施工需求……
 大众传媒大:郭强:在建“山东第一高”造楼师
文章图片
十年总工拿下华夏奖
2016年,郭强参与的《严寒气候条件下混凝土防冻性能和施工技术研究》,一举获得2016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能够斩获这项与鲁班奖齐名、全国建设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实属不易。
技术成果的获得,正是在沈阳开发330米超高层的艰难岁月。时下严寒期漫长的东北,想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是不得已且必须攻克的一项技术难题。
为突破技术困扰,立志于将在建的330米超高层打造成为一座百年工程,郭强带领团队联合科研单位,从负温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受冻临界强度、强度发展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最终研制出了以低温早强型及抗粘土型聚羧酸减水剂为基础的低负温混凝土防冻泵送剂。
自此,严寒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冬期施工技难题,被彻底打破,填补了建筑工程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在提高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水平方面意义重大。目前该项成果现已成功应用于北方地区的交通、煤矿、市政、水利等领域。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