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三 )


神经生物学家 ,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 。 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的成就 , 获麦克阿瑟基金会2018年度“天才奖” 。
【「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新华社报道 , 曹颖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 在2018年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 麦克阿瑟基金会认为 , 曹颖的研究为阐明一系列其他神经计算和感官处理功能打下了基础 。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系主任斯蒂芬·梅奥说:“曹颖是探索我们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开拓者 , 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识别面部的理解 。 ”
曹颖出生于中国 , 幼年随父母来美 , 她曾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 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 曹颖表示 , 获得这个奖项是对她的团队辛勤工作和才华的认可 。 下一步团队将涉足新的研究领域 , 继续探索大脑其他部分的功能及其他物种的大脑 。
「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本文插图
杨丽笙 。 (图片来源:纽约大学官网)
杨丽笙(Young, Lai-Sang):揭示大脑用10个神经元“看见”图像的秘密
数学家、动力学系统理论专家 , 纽约大学教授 。 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致力于动力系统研究 , 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理论神经科学领域 , 通过与神经科学家们合作揭示视觉的形成原理 。
科技行业微信公众号“量子位”曾撰文介绍 , 杨丽笙1952年出生于香港 , 在美接受高等教育 , 研究方向包括动力系统、遍历理论、混沌理论、概率论、统计力学和神经科学 。
眼睛和大脑仅有10个神经元相连 , 对于传输图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 杨丽笙与神经科学家Robert Shapley认为 , 数学才是破译人类视觉秘密的关键 。 他们提出了一种单一的数学模型 , 解释了大脑如何根据10个神经元的数据生成绚烂多彩的图像 。
美国科学院中华人学者超百名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的文章称 , 累计共有超过100名华人、华裔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 , 其中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 也包括丘成桐、陶哲轩这两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 。
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生理学之父”——林可胜 , 在194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 , 林可胜在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 , 因此他在1956年又转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而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则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 她于195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1949年后 , 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大陆科学家为数学家华罗庚 , 这之后 , 夏鼐、谈家桢、周光召以及贾兰坡等中国学术界的元老相继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曾任中国卫生部部长的分子生物学家陈竺于2003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也于2006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杨振宁、姚期智以及蒲慕明这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 , 他们也自动转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04年 , 当时只有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 而第二位则要等到2009年 , 那一年 , 社会学家谢宇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华人社会学家 , 此后又有24位在大陆接受教育的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 , 入选该院的院士是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之一 。 入选者不需要自行申请 , 而是基于其在原创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续的贡献 , 新院士由现任院士在每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年会上投票选出 。 每年将会有100名国籍为美国的新院士被选出 , 与此同时还有最多有25名的外籍院士被选出来 。 目前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产生2347名院士 , 其中约有487名为外籍院士 。 截至2018年 , 他们中有190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