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二 )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曾撰文介绍 , 冷冻电镜是继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技术之后 , 又一结构生物学研究利器 。 在冷冻电镜这场技术革命中 , 华人科学家功不可没 , 程亦凡就是其中的代表 。 2013年底 , 程亦凡和同事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合作 , 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近原子分辨率膜蛋白TRPV1结构 , 这是一种在疼痛和热知觉中起作用的膜蛋白 。 该研究一经发表 , 就引起巨大的轰动 , 甚至让部分蛋白质晶体学家感到职业恐慌 。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突破的程亦凡却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物理博士 。 1978年 , 程亦凡入读武汉大学物理系 , 之后分别在武汉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拿到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 辗转于欧美以及日本多家研究机构后 , 直到2006年 , 他才算是在旧金山“安定”下来 , 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名初级教授 。
「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本文插图
黄永刚 。 (图片来源: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官网)
黄永刚(Huang, Yonggang):父子都是固体力学领域院士
固体力学家 , 西北大学教授 。 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 致力于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 , 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 , 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 。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报道 , 黄永刚团队通过三代的研究与优化 , 研制出如今高效优能而又可实际使用的可延伸无机器件 。 “理论在实验的前头 , 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 , 黄永刚团队在第三代研究中汲取了前两代研究经验 , 采用功能器件间的细线形波浪式连接 , 最终实现了器件功能上的高柔性、延伸性与高覆盖率 , 使研究成品真正得到了产业化 。
值得一提的是 , 黄永刚的父亲也是固体力学领域的中科院院士 。 北京《****》报道 , 92岁的黄克智与黄永刚已合作30余年 , 共同发表SCI科学论文200余篇、专著两部;10年前已出版《高等固体力学》上册 , 现正赶着完成下册 。 黄克智92岁高龄时 , 每天还能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 。
「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本文插图
华泰立 。 (图片来源: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泰立实验室官网)
华泰立(Hwa, Terence T.):发现生物迁徙进化的秘密
理论生物物理学家 , 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系及生物物理中心教授 。 致力于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阐明生命系统的组织原理 ,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进行数量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
***报道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所领导的科研团队 , 与华泰立的团队合作 , 历时5年发现 , 在细菌的迁徙过程中 , 并非“快”胜出“慢”淘汰 , 而是每种生物都对应着一个最优的扩张速度和策略 , 据此算出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公式 , 以其解释生物多样性并为未来的“造物”提供工具 。
去年年底 , 这一被认为“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的成果 , 以长文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国屏评价道:这一原创新工作所揭示的规律 , 对于物种进化 , 特别是物种内部微进化理论的发展 , 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 也是实验性进化研究的一次生动范例 。
「技术」7位华人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来看看他们研究什么
本文插图
曹颖 。 (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官网)
曹颖(Tsao, Doris Y.):彻底改变对大脑识别面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