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高考 · 帮丨关于强基计划的几点误读与提醒( 二 )


教育部允许高校部分“破格” , 即学科专业极其优秀 , 但高考分数稍低则无法入围校测 。 这里需要注意 , 这种破格入围的门槛非常高 , 肯定会非常清晰 , 也会公示 。 有人说要到天才的程度 , 虽然有点夸张 , 但根据目前强基试点院校透露的信息 , 基本要求在五大学科竞赛当中达到国赛二等奖以上水平 , 人数应该很少 。
同时 , 强基计划更强调公平 , 公开 。 高校的自主评价 , 无论是笔试面试 , 最后都需要折合一个定量评价 , 与高考成绩这85%结合 , 一并给一个分数进行总体排队 , 由高到低录取 。
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 ,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 往往更关注泛化的综合评价 , 对其学业专长的评价有一定程度的忽视 。 基于强基计划的定位 , 陈总编个人觉得 , 未来在学校校测中 , 对于学生学科专长的潜力与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更为重视 , 而不再是自主招生时期过于宽泛的综合素质评价 。
这其中 , 对于理工科专业 , 考虑到高考难度相对有限(需要面对所有考生 , 不可能过难) , 难以充分筛选出学科特长突出的考生 , 在未来强基计划的学校评测中 , 学科笔试的分量可能会加强 , 上难度 。 如清华在浙江三位一体的测试 , 难度就很高 。
文科专业可能稍有不同 , 文史哲不分家 , 高考分数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对可靠的评价 , 同时 , 文科学科的单独考察难度是比较高的 , 综合评价反而更能充分体现这部分考生的能力 。 当然 , 也因为文科的学科特长考察比较困难 , 一些高校适当减少文史哲招生人数也是有可能的 。 但这一切只是猜测 , 大家务必注意看各校发布的官方消息 , 这也是唯一的信息渠道 。
三、强基计划只是“尖子生的游戏”吗?更适合哪些考生?
适合报考强基计划的 , 只是极少数在学科专业上真的有特长 , 并且真的对学科方向感兴趣的人 , 并不适合多数考生 , 切不可用自主招生的思路看强基计划 。
其实 , 即便是原来的自主招生也不适合广大范围的考生 。 据了解 , 自主招生规模最大时 , 也仅涉及90余所高校 , 每年录取的考生数最高也仅有2万余人 。 相比800万左右的招生规模 , 体量实际很小 , 即便是和名校总招生量相比 , 也是很少的 。 但一些培训机构、家长、考生出于不同的目的 , 导致出现“自主招生热” , 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 。
【【强基计划】高考 · 帮丨关于强基计划的几点误读与提醒】今年是强基计划试点第一年 , 具有招生资格的只有“双一流”A类学校 , 即只有36所高校 , 招生人数也较自主招生大幅缩减 , 只有自主招生最高招生数量的1/4左右 。 也就是说 , 入围机会大幅减少 。
同时 , 考虑到强基计划的定位、选拔评价方式以及专业限制 , 陈总编个人认为强基计划并不适合多数人 , 更不宜按原来自主招生的思路去准备 , 否则是竹篮打水(文科不好评价) , 未来的学习过程也会很痛苦 。
四、基础学科有多重要?是时候需要改变观念了
强基计划中除计算机专业外 , 其他招生专业基本都不属于报考的热门专业 , 不大受考生与家长的欢迎 。 但基础学科人才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 , 这一点 , 很多人不了解 , 不知晓 。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 , 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 日前 , 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 , 华为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打破美国的垄断 , 在美国的围剿下屹立不倒 , 主要就是靠华为“700多位数学家 , 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 。
近年 , 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 , 基本年薪都在百万以上 , 顶尖科学家年薪则是数百万 , 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中美目前的摩擦 , 核心还是技术战 , 人才战 , 最后比拼的还是基础科学人才 。 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文件 , 目的也在此 , 值得家长和同学们好好重新认识基础学科的价值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