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二 )


“布衣之怒”不能乱用 , 其形容的对象有特定人群
从“布衣之怒”这一典故中也能看出来 , 当时所谓的“布衣之怒” , 并不是指一般百姓的愤怒 , 而是指“士”这一阶层的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这时候的“布衣” , 并不是后来所说的“普通人” , 而是特有阶层 , 专指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士” 。
而这个故事最后也并没有衍变成“刺秦”的事件 , 其实双方只不过是打个“嘴架”而已 , 并不会当真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这样的事情多得很 。
比如著名的“渑池之会” , 秦王为了羞辱赵王 , 让赵王现场弹琴 , 并且还要史书记录 , 某年某月某日 , 赵王为秦王鼓琴 。
而蔺相如走上前来 , 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 秦王自然不干 , 于是蔺相如采取的办法就和唐雎一样 , 也是提着剑就走上去了 , 嘴里说着要“血溅五步” 。
然后秦王就怂了 , 击了一下缶 。 蔺相如让史官记录 , 某年某月某日 , 秦王为赵王击缶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再比如 , “完璧归赵”的故事 ,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要撞墙 , 想要和这块玉石同归于尽 , 其实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 他知道秦国非常在意这块玉石 , 而秦国也知道只要不逼迫他 , 蔺相如也不会真的砸碎和氏璧 。
所以 , 春秋战国阶段里 , 很多事情都是仅仅在于言辞的交锋上 。
当遇到矛盾的时候 , 双方如果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 , 就要派遣这样的人去谈判 。 那么出现了激烈争辩的时候 , 关注点不在于如此下去所产生的后果 , 而是被动的那一方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
那么 , 涉及到庙堂国事的时候 , 这里的“布衣”自然就不是一般人了 。 他们必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 , 如此才能有机会提出并不会真的实施的“布衣一怒”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所以这个典故也不能乱用 , 普通人无关国事的愤怒那只是“匹夫一怒” , 当不起“布衣一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