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讲的是战国时期一段著名的故事 。
其含义不能用字面来解释 , 这个故事里的“布衣”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布衣” , 其情节也只局限在言辞上 , 并没有付诸行动 。
其重点不仅在于人物的身份 , 也在于其所反应的精神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布衣之怒”的由来: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 说是秦王对安陵君说 , 想要用五百里的地方换取他的封地安陵 , 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他 。
秦国提出这样的要求 , 打得什么主意自然就很清楚了 , 毕竟它是有前科的 。
“完璧归赵”故事当中 , 秦王嘴上说想用“十五城”换和氏璧 , 但真正见到和氏璧的时候 , 绝口不提“十五城”的事情了 。
这样的事情也不止这一次 , 秦国丞相张仪曾经以割让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 , 让楚国与齐国绝盟 , 但事情结束之后 , 张仪就不认账了 , 耍无赖 , 说当时明明讲好的 , 是割让商於之地六里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这次秦国和安陵君说 , 要用五百里土地换五十里的安陵 , 这就是故技重施 , 明摆着欺负人 。
安陵君自然不答应 , 但秦国特别强大 , 又携“灭韩亡魏”的锐气 , 安陵君不得不派遣唐雎去和秦国解释一下 , 希望能化解这段恩怨 。
话说 , 秦王见了唐雎之后 , 先是想“讲道理” , 和他说 , 自己一片好心 , 攻灭了那么多大国都没有对安陵刀兵相向 , 就是因为尊重安陵君 。 这次想要以大换小 , 也是为了给安陵君一个面子 。 可是安陵君不同意 , 这不是不给我秦国面子吗?
唐雎看到秦王和他“讲道理” , 于是他也和秦王“讲道理”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唐雎说 , 这不是地盘大小的问题 , 这是先王和祖宗的基业 , 别说五百里 , 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换 , 否则不就是不忠、不孝了吗?
秦王一听 , 道理是讲不通了 , 那就威逼吧 。 于是就威胁他:
天子之怒 , 伏尸百万 , 流血千里 。
唐雎一听 , 那也用态度强横的方式回答 , 反问秦王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布衣之怒”?
秦王刚说完自己的“天子之怒” , 就马上被问了“布衣之怒” , 这面子上自然挂不住 。 于是就回答:
布衣之怒 , 亦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尔 。
其实秦王这么回答无非就是想堵住唐雎的嘴 , 说布衣之怒 , 就是满地撒泼打滚 , 呼天喊地而已 , 有什么奇怪的?难道你想给我表演这个?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唐雎和秦王讲 , 你说的这些是“匹夫之怒” , 真正的“布衣之怒”是:
若士必怒 , 伏尸二人 , 流血五步 ,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
在这句话之前 , 唐雎有一个铺垫 ,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相、要离刺庆忌这三件关于“刺客”的事情 , 这三人都是著名刺客 , 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 。
然后唐雎说 , 他今天就要做第四个让天下闻名的刺客了 。 “布衣之怒”相对于“天子之怒”来说 , 伏尸不过两人 , 流血不过五步 , 但其产生的后果同样严重 。 那就是今天他和秦王同归于尽 , 让秦国上下披麻戴孝 。
说着话 , 唐雎提着剑就站起来了 。
[待晓儿]战国时期唐雎“布衣之怒”是怎么回事?这一典故不可乱用
文章图片
秦王吓了一跳 , 没想到“道理”讲不通就罢了 , 这个唐雎还不受威胁 , 一言不合就要拼命 。 只好赶紧解释:
先生坐 ,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 夫韩、魏灭亡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 秦王也真是个人物 , 从唐雎举出三个刺客例子就能知道 , 唐雎这种人爱惜名声更胜于爱惜生命 , 所以在最后也拍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