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代极重文教,乾隆即位坚持以文治国,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局面

盛世修文、文治天下——历代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以后 , 都这样倡导 , 以为取天下须用武 , 治天下须用文 。 一经政权在握 , 就偃武修文 , 所谓兴文教 , 达于至治 , 就是他们的政治理想 。
修文或文治 , 意为推进或兴办文化事业 , 一方面培养和选拔治国人才 , 一方面用以教化人心 , 统一思想 , 巩固统治 。 愿望如此 , 并不是每代帝王都做得到 , 像隋炀帝、明神宗一类的昏君 , 根本不懂文化 , 却反其道而行之 , 国家岂能不亡!像唐太宗、武则天、明成祖等有作为的人物 , 大兴文教 , 把国家推上繁荣的道路 。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 , 兴文教 , 国兴;坏文教 , 国衰 。
清政权是满族联合汉、蒙等各族共同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 。 表面看 , 满族是用武力打败了农民起义军 , 扫荡了南明残余势力 , 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 实际上 , 清也是用文化战胜了明朝的腐败 , 为君临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思想基础 。 满族原是个“马上”民族 , 比起汉族 , 它的文化的确落后 。 但这个民族善于学习 , 热心于汉文化 , 很快使它强大起来 。
【爱历史】清代极重文教,乾隆即位坚持以文治国,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局面
文章图片
早在关外时期 , 自努尔哈赤创业尤其是皇太极执政后 , 就极为重视文教 , 在同明朝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 , 坚持以文建国、治国 , 倡导本民族学文化 , 革除种种陋习 。 后金天聪三年 , 皇太极即位刚三年 , 就宣布“兴文教” , 作为治国的指导方针 。 他说:从古至今 , 历来是文武并用 , 以武威克敌 , 以文教治世 。 我现在决定兴文教 , 考取生员 。 以此为开端 , 他大办教育 , 指令诸王贝勒的子弟必须读书 , 接受教育;开科取士 , 选拔人才;授意用满文翻译明朝的典籍 , 供满族人学习 。
【爱历史】清代极重文教,乾隆即位坚持以文治国,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局面】清入关后 , 世祖、圣祖与世宗三朝都继承了先辈的传统 , 一面整顿和发展经济 , 一面大规模地兴文教 , 在明朝的文化废墟上 , 全面重建新一代文化 , 并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向前进 。
高宗即位后 , 坚持以文治国的方针 , 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建设 , 形成了“文治之极盛”的崭新局面 。 就整个清代的学术文化而言 , 诚如著名清史专家戴逸教授所评:“清代载籍之富 , 学者之众 , 流派之多 , 领域之广 , 业绩之丰 , 为前世所罕见 。 ”其成果“浩如烟海 , 难以计数 , 超过其他朝代何啻十倍 , 数十倍 。 ”清代文化方面的重大成果和成就 , 大多都产生于康乾盛世时期 , 其中 , 乾隆朝又占了相当的比重 , 有深远影响的成果及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 , 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
【爱历史】清代极重文教,乾隆即位坚持以文治国,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局面
文章图片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 , 如文学与艺术 , 包括小说、戏曲、诗歌、绘画以及哲学等 , 各有辉煌的创造 。 从广义上说 , 科学技术及其代表人物 , 也涵盖在文化的范畴之内 。 在这方面 , “盛世”同样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 所有这一切 , 使我们看到“盛世文化”真是流派纷呈 , 俊采星驰 , 与繁荣的经济相辉映 , 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盛世画卷 。
文化的创造 , 必以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为前提 。 这两个条件 , 康乾盛世基本具备 。 不言而喻 , 如果没有这两个客观条件 , 也就不成其为盛世了 。 此外 , 还取决于主观条件 , 这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 包括他的见识、胸怀、理想、价值取向、决策 , 以及他本人的毅力及努力程度 。 因此 , 当我们描绘乾隆朝“文治之极盛”的情景时 , 不能不首先探求高宗的“文治”思想 , 实际也是探求盛世文化的主观方面的成因 。
高宗精通儒家经典 , 深谙儒家文治之道 , 在即位前 , 已明确表达了以文治国的政治理想:“治天下之道 , 当以正风俗 , 得民心 , 敦士行 , 复古礼为先…人思之而不忘 , 后世子孙赖之以安 。 ”他已看到国家政权完全巩固 , 社会安定 , 坚信文治必将使国家进一步兴隆起来 , 因此 , 即位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 他为把自己的文治之愿深入人心 , 不厌其烦地反复阐发 。 在平定西北准部叛乱后 , 迎来了国家全盛的形势 , 以为文治正当此时 。
【爱历史】清代极重文教,乾隆即位坚持以文治国,形成“文治之极盛”的局面
文章图片
他为文渊阁建成而撰《文渊阁记》 , 比较全面地表明他力主文治的指导思想及文治的具体内容 。 自清入主中原 , 到乾隆中期 , 已历百余年 。 高宗认为 , 正是大兴“礼乐”之时 。 他大兴“礼乐” , 如他所倡言“必籍崇儒重道” 。 很清楚 , 他的文治贯彻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路线 , 建立一个“礼乐”兴隆的太平社会 。 因此 , 他“稽古右文” , 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 于是 , 文化建设就成了他文治的最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