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还能买什么 新能源买哪个

采访人员 | 陶知闲
编辑 | 陈菲遐
相较于动力电池、光伏被市场的充分挖掘,作为新能源领域应用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储能行业的重要性仍未被市场充分认可 。以派能科技(688063.SH)为例,在新能源股价动辄翻倍的情形下,2021年公司股价甚至下跌28% 。
千亿市场的储能为何不被认可?2022年这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吗?
千亿市场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光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253.4GW和281.7GW,同比增长24.1%和34.1%;2020年全年风、光新增装机分别为71.7GW和48.2GW,同比大增177.9%和60.1% 。从发电结构来看,2020年风、光发电占比已提升至6.3%和3.5%,但和24.3%的装机量占比相比,极不协调 。
储能是“抹平”风光产能产量的“平衡木” 。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电网本身需要瞬时稳定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而作为能源“蓄水池”,储能因可以灵活调节电能需求,被视为解决两者矛盾的钥匙 。
储能市场空间巨大 。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15.1%,达到72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0%左右,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20% 。目前,制约风电及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弃风及弃光率,其中弃风率为3.5%,弃光率为2% 。储能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弃风及弃光率,提升风电及光伏发电的销量 。此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也对储能拥有大量需求 。
未来,随着我国发电向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新能源发展,以煤炭为主的不可再生发电资源将逐步缩减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2025年我国煤炭发电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发电占比将上升至20% 。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保守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储能系统累计装机CAGR有望超60%,2025年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预计为35.5GW至55.9GW,增长空间超过10倍,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 。
面对千亿级市场,储能的发展正处于商业起步阶段,同时政策端不断加码有望加速行业进程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储能行业已经走过了实验室研发的初级阶段,开始走向商业化,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 。此外,我国多地已出台强制配储政策,对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从鼓励到要求配置,未来各地配储要求将更为严格 。2021年上半年,已有25个省发布文件明确新能源配置储能,对储能配置比例和充电小时数有一定要求,青海、新疆等地更是推出了地方性补贴政策 。
双电池争锋
技术的不确定性储能暗藏的隐忧 。
锂离子电池是储能目前的主流电池 。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作为核心件的锂离子电池同样进步迅速,特别是在工艺创新方面 。一方面锂电池工业化的进行,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安全性和寿命方面提升迅速 。由于行业产业链及技术的成熟,锂电池被视为未来储能主流电池的“大热门” 。
钠电池是“二号种子” 。钠电池原理与锂电池一致(均为摇椅式二次电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同时起步研究 。受制于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方面的限制以及锂电池率先商业化,钠电池研发一度陷入停滞 。随着近年来研究技术的提升以及锂价高企,钠电池研发被各头部企业重启 。
从资源获取来看,钠资源在地壳丰度上达到2.75%,相比锂资源的0.0065%,具有极大的储量优势 。更多储量导致更低价格,钠(工业级≥99.7%,国产)价格长期稳定在2万/吨,而碳酸锂(99.5%电池级)价格已经突破12万元/吨,两者相差超过6倍 。由于钠电池技术尚不成熟,虽然电池成本将降低,但整个电池系统成本或将提升,总成本和目前锂电池差距不大,工业化方面仍需提升 。
2021年7月,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标志着钠离子电池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目前宁德时代研制的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高达160Wh/kg,为全球最高水平,已进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区间(150-220Wh/kg)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将突破性地达到200Wh/kg,基本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当,此前被行业担心的能量密度短板将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