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呼吸机相伴12年 呼吸机呼吸

1989年出生的清远女孩郑宇宁是广东省第一例确诊的庞贝病患者 。近日 , 她“用筷子打字激励病友笑对人生”再度引发关注 , 登上微博热搜 。
【与呼吸机相伴12年 呼吸机呼吸】南都采访人员在此前探访中获悉 , 仅凭自身肌肉力量 , 郑宇宁的手无法举过头顶 , 这根筷子能将她尚存的力量汇聚于一点 , 有着多重用途:按下呼吸机上的求救按钮 , 伸进头发里挠痒痒 , 充当她的精神支柱——在键盘上一个一个字母地敲 , 缓慢而坚定地 , 与外界保持交流 。
作为确诊近十年只用过几个月特效药的庞贝病患者 , 郑宇宁靠呼吸机维生 , 忍受着肌肉萎缩带来的疼痛 , 光是活着就很不轻松 。
但她还有她的“工作” 。作为全国罕见病群体里的“病例明星” , 郑宇宁在网络上记录自己的发病、确诊、医治与等待 , 与病友家庭抱团取暖 , 呼吁特效药纳入医保;在病房里无数次朝来访者和镜头微笑 , 不厌其烦地分享着生活 。

与呼吸机相伴12年 呼吸机呼吸

文章插图
求医
不少庞贝病患者都走过了漫长的确诊道路 。
郑宇宁从小体育课成绩一向不及格 。2007年 , 她被诊断为当时无药可医的肌营养不良症 。诊断过后她仍准备高考 , 而他的父母日夜惊惶 。她的父亲郑洋向南都采访人员回忆 , 诊断结果出具后的3年里 , 妻子会突然痛哭出声 。
2008年 , 郑宇宁拿到广州某高校的录取通知后 , 决定休学一年 。2009年2月17日 , 她突然感觉呼吸不畅 , 到清远市中医院后发生了呼吸衰竭 , 马上被送进ICU 。抢救中的女儿生死未卜 , 一墙之隔 , 郑洋打了个电话给深圳的朋友 , 接通后说不出话 , 只是号啕大哭 。他回忆说 , 心仿佛被一座大山压住 。
第二天 , 女儿被成功抢救回来 , 各方面较正常 , 且插上呼吸机后胃口大开 。郑洋跟妻子温美光舒了一口气 , 只是谁也没想到 , 郑宇宁自此之后将有12年在ICU里度过 。
郑宇宁病情稳定后 , 母亲温美光拿着她的录像找到广州中山医附属一院神经科教授张成 。张成怀疑庞贝病的可能 , 但当时国内还不能做相应的基因检测 。2011年 , 国内也拥有检测技术后 , 郑宇宁的血样被送到上海新华医院进行化验 。果然 , 酸性α-葡糖苷酶含量为0 , 基因检验确诊庞贝病 。
张成解释说 , 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用于驱动机体的葡萄糖 , 多余的葡萄糖会被贮积在体内 , 能量不足时通过酶进行分解 , 为身体的肌肉、器官重新提供能量 。庞贝病患者缺少这样的酶 , 手脚会越来越无力 , 心脏渐无力跳动 , 呼吸将慢慢衰竭 。
与呼吸机相伴12年 呼吸机呼吸

文章插图
2020年南都采访人员探访时看到 , 为了让活动不便的女儿晒到太阳 , 郑洋用PVC管组装了一个可以活动、调整角度的支架 , 安上镜子 , 放置在医院外墙与ICU病房间约一米宽的室内走廊里 。碰上晴天 , 阳光可以被反射到几米开外到郑宇宁的病床 , 但一般就只有上午十点到十一点能做到 。借来的“二手阳光”偶然且短暂 。
用药
郑宇宁不仅是广东省第一个确诊的庞贝病患者 , 也是第一个用上特效药的患者 。
2011年她被确诊时 , 特效药“美而赞”还无法进入内地市场 。2012年 , 通过医院与清远市卫生系统的特批 , 带着社会各界捐助的善款 , 郑洋带着病历到香港开药 。他过海关的时候特别害怕 , 曾打电话向张成诉说自己的心慌 。
2020年1月 , 南都采访人员探访时看到 , 郑宇宁卧室的书桌底下 , 那几百个空药瓶至今被郑洋保留着 。
张成向南都采访人员回忆说 , 郑宇宁的用药过程在医疗领域也是一场大型“教学” 。国内当时几乎没有使用“美而赞”的经验 。张成团队将说明书一条一条翻译 , 花了几天时间查找资料确认 , 研究如何配药、如何对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 再给清远市中医院的医生与护士长作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