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算命
文章插图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家都误以为这句话出自《易经》,这是一个大众对于国学的天大误解 。实际上,这句话并不出自《易经》,而是出自于《易传·文言·坤》 。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经”和“传”的区别了 。“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科书,被古人认为是绝对真理 。而“传”,就属于教辅书,帮助我们分析解释阐述“经”里的含义 。
就好比如《春秋》,孔子所作的《春秋》就属于“经”,而《毂梁传》、《公羊传》、《左传》(统称“春秋三传”就是“传”,“三传”围绕着《春秋》做出解释 。“春秋三传”各有各的特点,解释也不同,所以经常相互攻击 。
说回《易经》和《易传》,
《易经》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文献,而《易传》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为《易经》所作的解释和阐发,在时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经》几百年 。……我们可以把《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想像成:明朝人写了一本教科书,从清代到我们现代,很多人都给这本书编写了不同的教辅,然后,教科书和这些教辅被合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 。所以,我们在读《周易》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 。《易经》的内容很简短,全是占卜的话,而《易传》却借着占卜阐发了很多哲学思想 。(熊逸《周易》比如大家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很多人也认为这句话出自《易经》,其实并不是,严格来讲这句话是出自《易传》,更严格来讲就是出自《易传》中的《大象》 。
《易传》一共有十篇,分别是:《大彖》、《小彖》、《大象》、《小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这十篇统称“十翼”,“翼”是“羽翼”的,有“辅助”之义 。
在很早以前,《易经》和《易传》是分开的,后来才被人混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 。如果有兴趣学习《周易》的小伙伴,鄙人在这里提个醒,读《周易》时,一定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看,要不然会混淆的 。
接下来容鄙人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这也就罢了,就连现在那些所谓的“国学”也分不清《易经》和《易传》,这也算是“国学”?鄙人有时候真是搞不懂,他们是来搞笑的吧?
文章插图
某“国学”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经》
,说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很多人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扯上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因果通三世”,认为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那么,这个说不正确呢?我们先按下不表,看完这篇,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看仔细,这句话是以为单位?
答案是“家” 。
我一直都在说周朝和以后的朝代不一样,周朝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 。周天子往下分封自己的兄弟和重臣(通常会有联姻关系,现成诸侯国 。而诸侯继续分封自己的亲戚和重臣,就是卿大夫 。卿大夫继续往下分封,直到贵族的一级,士 。在春秋时代,只有贵族才可以参与战争,士,也就是士兵一词的
封建制让周天子到士都成为了一家人,大家之中有小家,也可以说是宗法制,大家族嘛 。
文章插图
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晋语八》叔向为韩宣子历数的栾氏家族的也是“余庆”与“余殃”的极佳例证:栾武子身为晋国正卿,土地不足百顷,祭器也不齐备,一心发扬美德,赢得了诸侯的与戎狄的归附,使晋国得享 。所以当栾武子弑杀晋厉公,犯下弑君这样的大罪,却未被国人责难,自身无恙 。及至栾武子死后,其子栾桓子一改乃父之风,骄横无度,贪得无厌 。以栾桓子的所作所为,实在应该招致灭顶之灾,然而仰赖父亲栾武子的美德余荫,竟然得以善终 。到了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 。照理好人当有好报,而栾桓子当年种下的恶因在儿子身上结成恶果,致使栾怀子逃亡楚国 。《·晋语八》同样记载了栾怀子逃亡的前因后果,而此事的主谋,晋国大夫阳毕,所给出的理据恰恰与叔向的上述逻辑如出一辙 。其时晋平公忧虑于兵患频发,大夫阳毕为之筹划一劳永逸的定国之策说:“筹划的在于教令明确,教令明确需要有足够的权威,树立权威则在于君主您自己 。您不妨选拔那些世代有于国而后代衰微的世家子弟,给他们安排官职,把前代臣的后人找出来除掉,这就会提高您的威望,使您长保君权 。……栾氏欺瞒晋国人已经很久了,栾武子就是败坏宗族的罪魁祸首,他当年弑杀厉公来增加自己宗族的势力 。您现在只要诛灭栾氏,人们就会畏服您的权威;您只要选择瑕、原、韩、魏等臣的后人,给他们官爵和赏赐,人们就会感念您的恩德 。恩威之施恰到好处,自然 。”(熊逸《治大国:古代的正义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