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蚁红泥醅酒」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兄弟情
苏轼和苏辙是亲兄弟 , 他和弟弟的关系非常好 。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描述他俩的关系“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 , 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 。 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 , 患难时相互扶助 , 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 , 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 。 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 , 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 , 也是迥不寻常的 。 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 , 稳健而实际 , 在官场上竟比尔长兄得意 , 官位更高 。 ”
文章图片
“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 , 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 , 子由冷静而机敏 , 每向兄长忠言规劝 , 兄长颇为受益 。 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犟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 , 不那么名气非凡 , 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 。 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 , 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 , 而且是良师 。 ”
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 , 天资和且清 , 岂独为吾弟 , 要是贤友生 。 ”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 , 赖以有知 。 抚我则兄 , 海我则师 。 ”兄弟第一次分手
苏轼兄弟在仁宗嘉祐元年(1056)五月 , 和他父亲一块进京赶考 , 寄宿于僧庙 , 等待秋季考试 。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 , 苏东坡名列第二(实际上应该为第一 , 欧阳修误以为其朋友曾巩 , 列苏轼为第二) , 这一年苏轼20岁 , 苏辙18岁 。 不久其母亲病逝 , 兄弟二人守孝三年 。
三年后 , 兄弟二人及妻子在老苏的带领下进京做官 。 一路上二人时常吟诗 , 到了京城 , 欧阳修亲自推荐 , 仁宗求贤若渴 , 对后人说:"今天 , 我为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 "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 , 朝廷任命苏东坡为大理评事 , 签书凤翔府判官 , 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 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 , 老苏在京城任官 。
考虑到老苏鰥居 , 兄弟二人决定子由辞谢外职不就 , 照顾老父亲 。 兄弟俩平生第一次分手 , 子由送哥嫂到郑州地方 , 二人分手离别 。 看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着瘦马而返 , 头在低陷的古道上时隐时现 , 直到看不见 , 才赶程前进 。 于是他写给了弟弟第一首诗为: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
归人犹自念庭炜 , 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 , 唯见乌帽出后没 。
苦寒念尔衣裘薄 , 独骑瘦马踏残月 。
路人行歌居人乐 , 仆怪我苦凄侧 。
亦知人生要有别 , 但恐岁月去飘忽 。
寒灯相对记畴昔 , 多雨何时听萧瑟 。
君知此意不可忘 , 慎勿苦爱高官职 。 ”
“风雨对床”之思 , 在唐人寄弟诗中有之 , 此种想法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 , 也是辞官退隐之后的理想生活 。 后来有两次弟兄二人又在官场相遇 , 彼此提醒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 。 很可惜 , 他们兄弟总归是聚少离多 , 这个愿望很难实现 。
但是书信往来是非常频繁的 , 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 , 兄弟二人也经常互相唱和 。 其中有一首诗可以说是苏东坡在兄弟二人唱和中的佳作:“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趾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 。 ”此处“飞鸿”一词就是人心灵的象征 。 这个也许就是苏东坡的心灵吧 。
文章图片
兄弟再相聚
熙宁四年(1071) , 苏东坡主动要求外迁 , 离开京都到杭州上任 , 为杭州太守 , 后又在密州 , 苏州等地为官 。 他的弟弟在陈州(今淮阳)充任教授 。 二人离的比较近 , 兄弟二人可以经常小聚 , 甚至苏东坡利用机会在弟弟家盘桓小住 , 有时竟然能住两个多月 。
兄弟二人这一时期聚的比较多 , 还有他们的老朋友国家元老张方平也在这里住 。 他们得以相聚 。 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 , 共度时光 , 常去湖边划船 , 城郊漫步 , 谈论政治 , 家事 , 前途 。 弟弟子由有时给哥哥进言 , 因为苏东坡经常向客人直述其意 , 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 。 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 , 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 , 有的不可以 。 ”苏东坡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 。 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 , 就像在饭菜里找个苍蝇一样 , 非要唾弃不可 。 这就是我之所短 , 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了 , 不管我是给谁说话 , 我都是畅所欲言 。 ”弟弟太了解哥哥了 , 后来 , 苏东坡的监禁解除之后 , 子由把手捂住他的嘴 , 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